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呈現一種逐漸加快的趨勢。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是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數學課程知識的學習能夠擴展學生的邏輯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在數學課程中的學習。
小學數學數學語言能力教學方法一、前言
就目前來看,我國小學教育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數學課程教學有了新的要求與標準。小學教育階段中,學生在數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數學語言是學生認識數量關系的基礎,在數學課程學習中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一地講解小學數學課程知識的內容,過于重視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忽略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生對于小學數學課本上的一些數量關系不能夠進行正確的理解,數學課程學習興趣降低,教學效率與質量下降。針對這一狀況,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充分重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數學語言的概述
數學語言,實質上就是指對數學數量關系進行表達的一種抽象符號系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語言主要包括:符號語言(如“÷”“×”等)、文字語言(如差、和、商以及乘積等)、圖形語言(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行為習慣的規范以及后期數學課程知識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于小學數學語言的掌握,必須建立在認知與理解的基礎上,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數學語言,然后對數學語言進行實際應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是數學學科教育的基礎階段,學生只有在小學教育階段中打下良好的數學語言能力基礎,才能夠更好地應對后期數學課程知識內容中的學習。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數學課程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小學低年級與高年級中的數學知識學習是由一個低級數量關系轉變為高級數量關系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前期不具備一個基礎的數學語言能力,那么在數學課程后期的學習中將會非常困難。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培養的策略
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將數學知識內容講解與數學語言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數學語言能力培養作為教學中的重要事項,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鍛煉學生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及條理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
1.教師數學語言示范
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進行合理的語言示范引導學生對數學語言進行學習。小學生具備模仿力強的特點,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數學語言學習的狀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數學語言應條例清楚、邏輯性強、簡明扼要、用詞準確、前后連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在數學語言方面的素養,使其數學語言能夠對學生學習數學語言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師在對小學四年級數學課本中“乘法運算定律”這一課時進行講解時,應舉出相應的例子,如“33×20=”,可以教給學生一種計算方法對其進行計算,即“33×20=11×(3×20)”,這是根據小學三年級中將一個數進行合理地分解,將其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然后運用乘法結合律對其進行計算。教師在對這道題進行講解之后,應讓學生復述這個計算方法的道理,再出幾道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獨立解析,然后接著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方法?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了這個計算方法,還提供了數學語言訓練的機會給學生,活躍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氛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些學生還會分析其他的解題方法,例如,按照乘法分配律進行解析,即“(30+3)×20”。
2.結合學生的興趣
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一些不了解數學語言的學生,教師應運用生動的表達方式對陌生的數學語言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知識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數學語言知識學習上的積極自主性,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語言,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語言知識的認知與記憶;對于一些已經有了一定數學語言基礎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經熟悉且掌握的數學語言,引導出新的數學語言,勾起學生對于新數學語言的好奇心。例如,教師在對小學三年級數學課本中“度量單位”這一課時進行講解時,可以根據講解的課時內容,運用比喻手法將相應的內容進行轉換,如將數學課時內容中的“厘米”比作為橡皮,然后將“分米”比作為尺子,將“米”比作為教鞭,然后教師可以將這個三者進行一個互換,對學生進行提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如“多少個橡皮組合在一起才能夠與尺子一樣長”“多少個尺子組合在一起才能夠與教鞭一樣長”等。學生對于這一類問題通常都比較感興趣,讓同學在發揮想象力解析題目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數學語言能力。
3.創造數學語言運用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重視數學語言運用情境的建立,讓學生在數學語言運用情境中加強對數學語言的記憶,提升學生在數學語言方面的應用能力與交流能力。小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數學語言情境進行合理設計,可以模擬一個以數學語言為角色的劇本,根據每一個學生身上具備的不同特點對角色進行分配,在數學課堂教學以及教學活動中都能夠以角色名稱對彼此進行稱呼,提升學生在數學語言方面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的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避免數學語言被日常用語所代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應用數學語言意識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了解數學語言在數學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將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數學語言缺陷作為反面例子,讓學生對其加以分析與改正,引導學生找出數學語言缺陷中的原因。例如,教師在講解“奇數與偶數”課時,列舉出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解答,如將某個奇數與偶數放在一起,讓學生們選擇哪一個是奇數,學生對于奇數與偶數的數學語言還處于模糊的狀態,只了解單數與雙數的概念,這個時候教師就要讓學生了解在數學課程學習中掌握數學語言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在數學語言學習中的積極自主性,加強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的應用意識。
四、結語
數學語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應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奇心強等特點,采取合理的方式對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進行培養,對于學生在后期階段中數學課程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曉東.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探析\[J\].林區教學,2010,(7).
\[2\]趙新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2011,(12).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