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到《羅馬人的故事》的感召,2013年的出版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股“羅馬熱”,光愷撒的《內戰(zhàn)記》就至少出了三個不同版本(吉林出版集團、中信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另外,至少有兩本書參與了對“羅馬帝國為何衰亡”的羅生門闡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了本《羅馬新史》,書名冠以“新”字,其實作者是公元5世紀的拜占庭史學家佐西莫斯。佐西莫斯在批判基督教時比吉本還要激進得多,認為基督教破壞了羅馬的傳統(tǒng)道德和古典文化,在他看來,基督徒寧愿帝國分裂,在羅馬面臨蠻族侵略時,基督教卻散布和平反戰(zhàn)觀念,“基督的勝利即羅馬的帝國的死亡”。
在美國人詹姆斯·奧唐奈寫的《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版)中,作者批判羅馬不尊重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繼續(xù)堅持過去的野心和成就”,“那些衰落中的帝國已經喪失了自知之明,它們會掙扎著靠剩下的力量來維護自己,從而無可救藥地削弱自己”。
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出了本《羅馬帝國的崛起》,但作者不是現(xiàn)代人,是古希臘晚期的大史學家波里比阿。這本書寫的是羅馬和迦太基爭霸的那一段歷史(“布匿戰(zhàn)爭”)。如果您只想了解這段史實的話,看看《羅馬人的故事》第二卷“漢尼拔戰(zhàn)記”即可。但是,《羅馬帝國的崛起》的價值并不僅限于史實陳述。在波里比阿看來,羅馬崛起的原因源于“三權分立”,當然這說的不是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而是“執(zhí)政官、貴族、平民”。以執(zhí)政官為代表的個人專制,以元老院為代表的貴族精英,以公民大會為代表的平民民主,波里比阿認為這三者構成了一個優(yōu)越的“混合政體”,兼取了民主和專制的優(yōu)點。
最厲害的是,在波里比阿寫書的時代,羅馬事實上還遠未進入全盛時代,而波里比阿憑著對“三權分立”的制度崇拜,竟然準確地判斷到了羅馬即將統(tǒng)一地中海世界的歷史進程。
關于羅馬題材,中國出版商們一直都挺熱衷,尤其是在2013年特別熱鬧。實際上,在本身就屬于小眾的世界史圖書中,羅馬題材的書籍出版數(shù)量與風頭甚至僅僅落后于二戰(zhàn)題材而已。
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最為中國人熟悉的羅馬史。在鹽野七生的歷史世界中,羅馬帝國的衰亡是從第11卷開始。前十卷都是寫崛起和興盛的,最后五卷才終于進入我們最為熟悉的羅馬帝國題材:“衰亡”。
或許是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影響,我們對于羅馬史閱讀的興趣長期是“衰亡”遠強于“崛起”,事實上,就西方史學界來說更是如此,論述羅馬衰亡的史書和研究著作層出不窮,堪稱一大“顯學”,正如吉本所說:“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和最驚人的一幕。”
鹽野七生這套書顯然是刻意與“出版主流”做斗爭,從羅馬的誕生一直寫到滅亡,上下橫跨一千多年。講述衰亡的最后五卷,鹽野七生也是將重點放到了“如何”衰亡,而不是最為流行的“為何”衰亡的闡述上。如果說《羅馬帝國衰亡史》更類似《資治通鑒》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那么《羅馬人的故事》側重于說故事,繞著理論走。
盡管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看似提綱挈領地提出“蠻族與宗教的勝利”,將羅馬衰亡的最大因素歸咎于“基督教的興起”和蠻族的入侵,但實際上,據一些研究者的看法,吉本實際上對這個問題也沒有系統(tǒng)的解釋,他在書中多處陳述衰亡的原因,但這些因素之間往往沒有什么關聯(lián)性。吉本在書中總結了“超過二十種”以上的衰亡原因,從暴君執(zhí)政到軍隊跋扈到貴族勢力的消亡再到社會的奢侈腐化,基本上是亂槍打鳥的架勢。
德國人蒙森的《羅馬史》(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堪稱是和《羅馬帝國衰亡史》并列的泰山北斗。蒙森的《羅馬史》嚴格地說應稱作“羅馬早期史”,他從“人類最初遷入意大利”寫起,一直寫到愷撒被刺死于元老院的臺階上為止。也就是說,《羅馬史》完全可以作為《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前傳”來看,兩本杰作共同構成一個偉大的羅馬歷史世界。當然,兩書之間也有些時間上的縫隙,特別是關于屋大維(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的史事,對此,你可以通過閱讀《偉大屬于羅馬》([英]斯托巴特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來承上啟下,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去讀《羅馬人的故事》第六卷“羅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
中國人也寫過一本挺不錯的羅馬史作品,吳于廑先生的《古代的希臘和羅馬》(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所謂“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將希臘羅馬放在一塊寫也自有其道理,這本書不到200頁,對希臘和羅馬的人物、制度、戰(zhàn)爭、變革以及社會風尚、文化生活等等的敘述,都和分析說明穿插在一起,唯一的問題,就是你必須忍受“階級史觀”的叨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