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聰明智慧與人們對美食的偏好不無關系。“食新“是暑夏特有的民間習俗,“南人善米、北人善面”,小暑過后人們將新收的小麥磨粉、稻谷碾米后,制作出各色美味來犒勞豐收一夏。“食新”與“食鮮”類似,都是對食物在時間維度上的深度挖掘,但有些時候“食新不新”同樣是一種飲食智慧,比如面粉,由于小麥有后熟期,收獲后的小麥只有經過3~6個月的后熟期,酶活性才會提高,此時用來磨粉其品質更好,營養也更全面。而稻米沒有后熟期,因此大米反倒“越新越好”,“相對較陳”與“絕對較新”是人們主食選擇的營養智慧,更可以看作是一種平衡。
暑夏飲食,一種嗜涼求涼,一種嗜熱求補。“六月大暑吃仙草”是嶺南地區大暑節氣前后最流行的飲食方式。“仙草”是一種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嶺南人將暑夏的仙草作為珍貴食材,或煮食或配搭其他肉類食材食用都別具風味。事實證明,仙草除具有清暑、解熱、利水的藥用功能外,其蛋白質、脂肪含量少,礦物質元素含量多,確屬上佳食材。而此時的北京,麻醬涼面正成為解暑佳品,人們將面條煮到九成熟,過涼水后,用扇子扇風讓面條表面水分充分蒸發,然后拌上預先調好的麻醬(芝麻醬,將芝麻炒熟、磨碎而制成的醬)作料,入口清爽回味悠長,這一做法多多少少與武漢熱干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盡管涼熱不同,但面條的筋道彈滑與麻醬的純正濃厚相遇,美味“和而不同”。
“嗜熱”是夏天飲食的另外一種風格。“伏羊節”(每年7月11日前后)是江蘇徐州地區傳統節日,除了各種文化活動以外,吃是最主要的節慶項目,人們以當季羊肉為食材,吃羊肉、喝羊湯,創造性的找到了一個可以吃喝的理由。當地美食家解釋說,一年中伏天的羊肉營養程度最高,加上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必然全身大汗淋漓,汗可帶走五臟積熱,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
“食新”與“食鮮”一樣,都是人們對于食物的極致追求,千百年來無論食材的種類如何,人們總能在千變萬化中找到最恰當的搭配,這種搭配不僅使食物的滋味得到了最完美發揮,更讓食材本身的營養得到了最大限度保留,這是傳統飲食的真正智慧。片面追求“新”“鮮”并不是美食的全部,這就是為什么,飲食或冷或熱,人們總能從中找的適合自身與環境需要的那一款!這個夏天,智慧“食新”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