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近年來,我國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長迅速,而且逐漸年輕化。您能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國居民2型糖尿病的流行狀況嗎?
A:與全球情況相似,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更加快速增長的趨勢。《美國醫學會雜志》上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成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12%;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約3 000例,每年大約增加120萬例糖尿病患者。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國。
我國居民糖尿病流行的特點是城市高于農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高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雖然農村地區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相對較低,但近10年來的增長幅度卻十分明顯,大大高于城市的增長幅度。此外,無論男女,糖尿病患病率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而在中、青年中血糖水平升高的人員數量也大大增加。
Q:導致2型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主要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嗎?
A: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在我國,快速城市化帶來了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極大變化,這與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有人群研究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隨著以看電視時間為代表的靜坐時間的延長和以膳食中脂肪供能比例的增加而升高。
Q:相關資料顯示,膳食中的飽和脂肪酸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呈正相關,而膳食中的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則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呈負相關,果真如此嗎?
A:膳食中不同類型脂肪酸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不一樣的。動物性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較高,因此,膳食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高通常代表著動物性食物攝入量相對比較高,且意味著高能量、高脂肪飲食。與之相對的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油)中單不飽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2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不同膳食模式對其發生、發展的作用不同。盡管在科學研究結果上呈現出的是某種食物成分與疾病的正向或負向關系,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更應該關注飲食方式和膳食模式。
Q:為了遠離2型糖尿病或者減緩其病情發展,在脂肪攝入方面,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更健康的食品?
A:作為膳食的重要成分,脂肪的一個重要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時,脂肪也能大大改善食物的口味,促進人們進食更多的食物。經過油脂煎炸的食物聞起來更香,吃起來更可口。因此,我們在享受美味食物的時候要告誡自己不可貪多,過度進食會大大增加能量的攝入,擾亂身體正常代謝的能力;在日常飲食中要控制煎炸食物、高脂肪畜禽肉類食物的攝入。
Q:我國居民在各種膳食脂肪酸攝入方面均衡嗎?
A:我國城市、農村居民的膳食模式存在較大差異。農村居民還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因此膳食中飽和脂肪的供能比相對較低;但城市居民膳食中動物性食物、西式糕點類食物的比重明顯增加,許多城市地區居民膳食中飽和脂肪供能比已經接近或超過10%的建議上限,需要關注。此外,由于植物油是膳食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絕大多數植物油的脂肪酸比例并不均衡,而很多居民習慣于某一種口味的植物油,因此,我國多數地區居民膳食脂肪酸攝入量并不平衡。這主要表現在以亞油酸為代表的ω-6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過高,而攝入以亞麻酸為代表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偏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變換食用不同種類的植物油。

Q: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日常吃些深海魚油的保健藥品,能起到預防或者減緩2型糖尿病的作用嗎?
A:大量研究證明深海魚油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炎癥反應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雖然目前關于魚油預防或減緩2型糖尿病的科學證據還不充足,但對中老年人來講,經常吃些深海水產品或服用合格的魚油類保健食品對維護健康是有益處的。
Q:如果得上了2型糖尿病,還能不能吃水果?是不是甜食一點都不能碰?
A:多數水果中含有較高的抗氧化物質,有利于身體健康。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用禁忌水果,即便像西瓜這種含糖量高的水果也不必禁食。但要控制好食用量,并及時監測自己的血糖水平,不上升過高即可。
Q: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也得少吃嗎?
A:糧谷類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許多糖尿病患者害怕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而不敢吃主食。但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因為這種飲食模式會增加脂肪攝入量,還會丟失許多對健康有益的活性成分。有臨床醫生觀察到,雖然進食糧谷類食物會使2型糖尿病人短期內血糖水平升高,但從長期看卻刺激了機體對糖代謝的能力,有利于血糖控制。此外,還應該注意減少精細主食的量,增加粗糧的食用量。
Q:您能幫2型糖尿病患者推薦一些適合吃的健康食物嗎?應該如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A:食物多樣,膳食平衡的原則對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適用的。糧谷類、蔬菜、水果、肉蛋奶、堅果等食物都可以進入食譜。但在具體食物選擇上應不斷觀察、學習。比如可選擇燕麥、小米、薏米、玉米碴等食物部分替代平時吃的米、面作為主食。吃水果可選擇含糖量相對比較低的番茄、草莓、柚子、櫻桃等;對含糖量比較高的也不必禁忌,但一定要少量食用。
Q: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相比以前需要做出哪些調整?
A:2型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改善自己之前的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是要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規律,就是有規律地運動(如每天步行1小時左右),適量飲食,按時休息。調整自己的身心趨向于自然、平和的狀態,使機體的代謝能力漸漸恢復正常。
你處在無癥狀的“糖尿病前期”嗎?
如果體檢時,空腹血糖>5.6 mmol/L,就應該去檢查糖耐量,如果此時糖耐量異常,則為“糖尿病前期”。我國居民糖尿病前期的發病率高達50.1%。從醫學角度來講,處于糖尿病前期,說明人體的糖調節功能已經受損,但尚沒有糖尿病的癥狀。如果這時不從生活方式入手進行干預,那么遲早有一天會得糖尿病。
糖耐量檢查很簡單,喝下75 g葡萄糖,分別檢測空腹血糖、1小時(餐后30分鐘到1小時是血糖的最高峰值)和2小時后的血糖。當6.1 mmol/L<空腹血糖<7 mmol/L,即為空腹血糖受損;當7.8 mmol/L<2小時血糖<11.1 mmol/L,則為糖耐量異常,二者具備其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說明身體對葡萄糖的代謝能力降低了,這是糖尿病發病的必由之路。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1.1 mmol/L則可診斷為糖尿病了。
處于糖尿病前期,人體并無不適感,但事實上,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已經開始了,甚至已經開始出現微血管病變等,如果不加以控制,勢必會發展為糖尿病,并伴有并發癥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和質量
《2014年ADA糖尿病診療指南》關于糖尿病患者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和質量的建議如下:
無論通過碳水化合物的計算還是通過經驗估算以監測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仍是血糖控制達標的關鍵。
為保持身體健康,建議患者優先從蔬菜、水果、全谷食物、大豆和奶制品中攝入碳水化合物,而非其他碳水化合物來源,尤其是那些含有添加脂肪、糖類或鈉的食品。
用低糖負荷食物替代高糖負荷食物或許可以中度改善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纖維和全谷食物攝入量應該不少于一般公眾。
糖尿病和糖尿病風險的個體應限制或避免含糖飲料的攝入(任何含能量甜味劑,包括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以減少體重增加和心臟代謝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