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在“高質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中,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以學論教”為理念,摸索和構建了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具體模式“四學互聯,自主構建”,具體分為“自學——議學——導學——悟學”四個環節,在各環節中都有不同形式的閱讀,閱讀貫穿教學模式的各環節之中,足見閱讀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效 "模式 "有效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20-01
在“高質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中,我們摸索和構建了“四學互聯,自主構建”模式,具體分為“自學——議學——導學——悟學”四個環節,它們在操作上是相互聯系的。在各環節中都呈現不同形式的閱讀,閱讀貫穿教學模式的各環節之中,在課堂上教師是有效閱讀的組織者,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漁”者,方法也。讓學生在多元視角下參與有效閱讀,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一、從文題入手分析
題目是一篇文章中心的集中概括,也是文章的“眼睛”。 它把紛繁的內容凝聚在一點上,使文章表達的思想高度集中。通過文章題目的分析,便可窺見文章的內容和中心。因此,一開始閱讀就要抓住文題分析,直入重點,能及關鍵。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只要分析一下題目,便可知道:1.文章人物是董存瑞;2.事件是董存瑞炸暗堡;3.重點是炸的經過;4.他是怎樣炸的?而從“舍身炸”中我們便可看見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因此,理解時將重點放在“舍身炸”上,這樣就能很快把握內容,悟出中心。
二、從中心入手捕捉
據統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近百分之五十的課文都有表明中心的關鍵詞句,這些詞句或明或暗,隱藏在文章之中。中心句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起著概括主要內容或點明主題的作用。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對魯迅先生生前四件事的回憶,表達出作者對伯父魯迅先生的懷念、愛戴和崇敬之情,贊美伯父魯迅先生是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就是教師要捕捉的中心句,抓住這個中心句質疑:為什么說魯迅先生是一位“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呢?學生紛紛議論:“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再問“為什么伯父魯迅先生會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來為伯父吊唁?”不言而喻。這樣既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又在學生心中油然產生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按此法閱讀時可采取以下這些步驟進行:1.捕捉中心句子;2.看文章圍繞中心寫了什么;3.找表現中心句的依據。
三、從主線入手分辨
有些課文,線索較多,不容易理出頭緒。閱讀時要分辨出文章的主線,然后將閱讀的重點放在主線的理解上。如:《唯一的聽眾》課后習題的第一題:說說“我”在學習拉琴的過程中心理和行動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這問題中包含了文章的兩條主線,即:一條是“我”心理和行動變化;另一條是變化的原因,即老人的神態和語言。這篇課文的看似繁雜沉長的十個自然段就是由這兩條主線緊密地串聯起來。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文章篇幅較長,有二十四個自然段,文章的主線就在課后題的第一、二題中,引導學生抓住“魯迅受到很多人的愛戴,是因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文中通過哪四件事具體說明的?”這條主線,再長的課文也閱讀起來也清清爽爽、明明朗朗。因而抓住文章主線,從主線入手,也是有效閱讀的途徑。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中心的把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四、由結尾反顧閱讀
許多課文的結尾,不是照應開頭,就是點明題目;不是總結全文,就是點明中心。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結尾的句子“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這句話就涵蓋了全文的中心,閱讀時,抓住這一個結尾再反顧全文,就會發現,這是全文的總綱,抓住 “美麗的大花園”、“巨大的寶庫”兩語與文本展開審美對話則如同庖丁解牛桀然而解。說它是美麗的大花園是因為這里樹木蔥蘢,流水潺潺,野花盛;開即使是冬天雪花飛舞,銀花滿地也無比的美麗。說是巨大的寶庫是由于它盛產木材,還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參等名貴藥材及珍貴動物。這句話是對全文的概括。根據“美麗、物產豐富”這條線索理清課文的順序就容易了。
五、由標記入手尋找
課文中的不少文章都有明顯的段落標記。或施用總結,或承上啟下;或前面設疑,后面解惑;或前頭交代,后作呼應。如《偉大的友誼》就有這么一句話“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親密地合作。”這是全文的樞紐。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分析這段的結構特點: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些內容是“承上”的,哪些內容是“啟下”的?重點是寫什么?怎么寫?從而指導學生從兩方面閱讀課文,明白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生活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事業上的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合作。閱讀時,如果能找出這些帶有重要性標記的句子,就會很快地弄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甚至很快體察作者的寫作意圖。
此文作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 規劃2013年度課題《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FJJKXB1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