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一直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關鍵性問題。體育文化的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的了解和調查制約體育文化發展的因素,尋求發展路徑,旨在對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 "體育文化 "路徑
【中圖分類號】 "G8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21-01
一、體育文化發展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而體育文化,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換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農村除了發展經濟意外,而且要進行社會人文的構建,良好的社會人文建設,不僅僅是社會和文化價值的導向,而且也反映在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體育文化也不例外,是人文價值的另一種體現,主要呈現在體育的思想、道德、精神、審美、行為等價值上。
發展體育文化能夠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還能夠育心。農民在完成耕種農活之后,投身于體育鍛煉,有利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也能夠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促進農民個人修養的提高。同時體育文化也能夠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諧社會的發展。
二、制約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因素
近幾年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阻礙因素制約著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
1.體育文化在農村宣傳力度不夠,居民體育文化意識薄弱
目前,體育文化這個概念的相關宣傳在農村很少見,很多農村基層干部只重視農耕生產、經濟效益,覺得干農活就是鍛煉,所以不關心體育鍛煉。再加上基層干部自身就缺乏體育文化知識認識,所以不能充分認識到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專業的體育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者和活動管理者幾乎為零,體育文化活動開展和相關管理指導很難進行,這樣就制約了體育文化在農村的發展。
2.農民參與體育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缺乏自主性
通過宣傳,雖然農民對體育文化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是農民參加社團和俱樂部形式的體育活動的熱情很高。他們適應了灌輸式的教育,也就是教育群眾的方式所以有關政府部門或者黨組織及群眾性組織使群眾聚集起來進行統一的灌輸,才能夠接觸到外界比較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針對提高農民體育文化素質方面宣傳很少,導致群眾不了解體育文化,也不知道去哪了解體育文化。這說明了農民主動參與體育文化的意識不強,缺乏自主性。
3.政府對農村體育文化的投入較少,經費和場地設施相對匱乏
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文化發展的硬條件,也是滿足人們活動需求的必要物質基礎。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資金主要來源于上級政府撥款和鄉鎮企業贊助,由于體育文化在農村鄉鎮中宣傳力度不夠,體育的發展很難收到重視,這就導致了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經費嚴重不足,使得正常的體育活動無法進行,這也是制約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促進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1.加強新農村政府及群眾體育文化建設的認識
要想快速的發展新農村體育文化,首先要從政府和群眾的思想理念上來進行改革,理念是制度、體制建立和運行的基本指導思想。在農村,群眾的理念絕大多數決定于政府的理念,所以要想進行思想上的變革要從政府下手。專業的體育人士或社會指導員針對體育文化知識重要性對鄉鎮官員及群眾進行講解,讓人們從根本的思想上進行轉變。
2.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加強農村體育管理制度
要想做好宣傳,必須有專業的體育組織或者專業的指導員隊伍,這也是開展新農村體育文化健身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根據地方情況統一的進行管理和策劃,建立體育工作指導小組,培養出一批具備專業體育知識、熱愛體育事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從而能定期向農民進行體育知識的宣傳,也可以組織一些體育文化活動讓農民參與進來,讓農民認識到體育文化的重要性,能夠愛上并主動的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來。
3.加大對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經費投入
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是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保障,要發展農村體育文化,使得體育文化進一步提高必須完善體育場地設施,這和政府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政府的經費投入情況制約著群眾進行活動狀況。
【參考文獻】
[1] "趙權.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策略探究.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
[2] "石冰.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鄭州大學學報,2009(5)51~53
[3] "任保國等.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7(1):14-18
[4] "黃愛峰.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體育發展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6):14-19
[5] "朱家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農村體育發展研究—福建沿海地區農村體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D].2006.6
[6] "王振濤,單清華,周毅.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文化導刊,2007.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