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歌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如同一本史冊,承載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民歌的歌詞理應成為社會語言學關注的熱點,但是目前從語言學角度出發的歌詞研究還很少。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解讀民歌《木蘭從軍》的歌詞中體現出來的反傳統女性形象。
【關鍵詞】民歌 "《木蘭從軍》 "社會語言學 "反傳統女性形象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23-02
語言是社會之鏡,透過這面鏡子,可以更好地展示社會生活的五彩斑斕;社會是語言之根,置身于社會語境,可以切身感受到語言的方方面面(胡壯麟,2007)。然而,語言學研究者傳統上將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于演唱形式賴以實現的歌詞語言則關注不多。我國民歌演唱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民歌的歌詞里也傾注了無數前人的智慧,蘊涵了無數代人的情感,積淀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隨著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劇《圖蘭多特》中采用我國小調民歌《茉莉花》作為重要的音樂素材,中國民歌開始逐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民歌已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我國著名民歌演唱藝術家宋祖英在美國和奧地利成功舉辦了兩次獨唱音樂會,對我國民歌藝術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歌已越來越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愛。然而對于民歌的研究始終局限于音樂、哲學、美學、文學、文化、社會、心理等非語言學領域,主要關注也限于民歌的娛樂功能和文化意義。本文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民歌的《木蘭從軍》的歌詞反映出的反傳統女性形象作一分析。
一、中國民歌簡介
1.民歌的定義
民歌是一種古老而又真正屬于人民群眾的藝術形式。從狹義上來講,民歌是“勞動人民的詩歌,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并在傳唱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辭海》。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對于民歌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國家,和我國一樣,民歌是指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歌曲;而在另一些國家,個人創作的民間格調的歌曲,或個人創作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歌曲也叫民歌(錢仁康,胡企平,2005:39 )。而且由于社會經濟文化進步,民歌的創作者不再局限于“勞動人民”,越來越多的專業創作者開始致力于民歌的創作并取得豐碩的成果。所以,應該取其廣義上的定義,即認為凡是能夠作為抒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的介質,服務于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社會特征的歌曲都是民歌。
2.中國民歌的起源于發展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形成于春秋時代,是在周代的采風制度下搜集整理的民間歌詞(風)、祭祀歌曲(頌)以及貴族所創作的歌詞(雅)而形成的。《詩經》的民歌題材豐富,有描寫愛情的、勞動的等等,也不乏抒發對剝削階級不滿情緒的。戰國時期的《楚辭》,記載了大部分可唱的歌詞,一方面來自楚國的民歌,一方面來自屈原及楚國詩人所創作的民歌,都具有神奇的想象和浪漫主義風格。秦朝出現了專門采集民歌的音樂機構——“樂府”。到了漢代,“樂府”發展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主要描寫民間人民的疾苦和封建社會的黑暗,以敘事民歌為主。隋朝的民歌主要歌頌起義,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唐代興盛的“曲子”是民間歌手和樂工利用現成的曲調填上歌詞產生的長短句歌曲,宋代繼續沿襲前朝的曲子,經過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另一種藝術性較高的以鼓和板為伴奏樂器的民間歌曲——唱賺。宋元民歌以小令為主,為中國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明清時期的民歌內容廣泛,主要訴說人們的愛情生活,也有歌頌農民起義的,反映了人們強烈的反抗意識。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民歌有了新的發展,產生體現了新的時代內容,展現了新的精神風貌。
3.中國民歌的分類
中國民歌分類的方式比較多,較常采用的是按照體裁和按照題材進行分類。按照體裁,中國民歌可分為三大類:號子,山歌和小調;按照題材內容進行劃分,中國民歌主要有勞動類、愛情類、生活類、時政類和敘事類。
第一,以民歌體裁為分類依據。(1)號子。號子也稱勞動號子,是人們在勞動時配合用力而自然發出的呼喊吆之聲。號子產生于勞動,配合勞動而存在,因此號子的音樂與勞動的強度,勞動的節奏以及勞動的周期等有密切的關系。(2)山歌。山歌亦稱“山野之歌”,從音樂風格來看,高山地區的民歌高亢、激昂,是歌者感情的盡情抒發。山歌的歌詞一般都是精美的詩篇,表現出的藝術形象鮮明、生動。(3)小調。小調也稱小曲,是在城鎮中流行的民歌。小調的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重大政治、社會事件到風俗、愛情等日常生活,均有所反映(薛良,1984:493-499)。
第二,以題材內容為分類依據。(1)勞動類 主要反映勞動生產,如《烏蘇里船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2)愛情類 表現愛情的民歌在我國民歌總數中占一半以上。這類歌曲通常運用比興、隱喻的手法表達愛情生活中的愛慕、試探、應允或拒絕等,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等。(3)生活類 主要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我們熟悉的《走西口》產生于晉西北的河曲和陜北的府谷一帶,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當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摯愛情。(4)時政類 時政類民歌是人們對自己所處社會的政治狀況有感而發而創作的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開》、《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分別反映了土地革命和中國軍民抗日救亡的內容。(5)敘事類 這類民歌的特點是以某個人物或某個事件作為對象,講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敘事類民歌中有揭露社會黑暗的民歌,如《藍花花》,有反映生活中小人物的辛酸的民歌,如《孟姜女》,也有歌頌某個英雄的民歌,如《嘎達梅林》等。
二、中國傳統女性的含義
在傳統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個被嚴格限制的弱勢群體,她們沒有自由,受到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和約束,處于男尊女卑的狀況,被“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嫁之文”等倫理道德觀念所束縛。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發展史上,婦德最基本的原則或理論模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順
在東漢時期,男尊女卑,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的性別倫理觀念系統正式確定下來,要求女性絕對服從男性,形成正式的封建禮教對女性進行約束的理論。此后歷代統治階級及思想家們均以此綱進行宣傳,從而使男主女從、男尊女卑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常理”。女子對丈夫必須絕對服從,不能對丈夫表示不滿,不能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更不能保佑獨立人格和自作主張,統帥別人的心意。
2.孝、貞
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對待公婆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行孝侍奉,這本身沒有什么不對,可是要求媳婦恭敬曲從公婆,在公婆面前畢恭畢敬、低聲下氣就走上了極端,而且一旦發生矛盾,媳婦只能一味恭順曲從,反之,婆媳矛盾激化,其結果必將因其觸犯禮教“七去”之首,即“不順父母”而被夫休棄。而且,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一直是女性與男性交往中的準則。總之,封建禮教對女性的一系列要求是以男性為中心、為維護男性的權利、統治女性而制定的。所謂“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男強女弱”、“男剛女柔”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性別二元對立的傳統觀念,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而又弱不禁風的柔弱女子,使得中國古代婦女的人格受屈辱,精神被壓抑,才智被埋沒,正當權益被剝奪。
三、民歌《木蘭從軍》中反映出的反傳統女性形象
民歌《木蘭從軍》是由我國著名音樂人劉麟根據《木蘭詩》改寫,由著名作曲家王志信譜曲而成的歌曲。我國著名歌唱藝術家宋祖英在美國和奧地利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時都演唱了這首中國民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國外眾多媒體的關注,增加了國外聽眾對中國民歌的了解,對中國民歌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歌中刻畫了一位壓倒須眉的女英雄——花木蘭,在戰爭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身經百戰,屢建功勛,留下了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齊全的美名。封建禮教要求女子以柔為美,而在木蘭身上體現的是相反的一面——勇,這在歌詞“忽見墻上龍泉劍/胸中豪情逐浪翻”中可以得到體現。她既然有這樣的豪情,當然就有經受戰爭考驗英勇作戰的品格和能力。歌中對12年的戰爭生活描寫得并不詳細,但是從“旦辭爹娘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寒光照鐵衣/揮劍挽強弓/踏踏馬蹄疾/將軍百戰多/碧血染旌旗”八句氣壯山河的敘述描寫,也可見時間的漫長,環境的艱苦,戰事的頻繁,戰斗的激烈。十年征戰,木蘭隱瞞了自己的性別,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在金戈鐵馬中,轉戰沙場,頑強奮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把自己從當戶織的女郎鍛煉成了一位威風凜凜的女英雄。可以說,在木蘭的身上,體現著漢文化與胡文化的奇特交融,木蘭的形象是女郎和壯士的完美結合,是巾幗英雄。盡管在三千多年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權社會中,女性一直處在十分低微和卑下的地位,木蘭卻突破家庭的限制,退去女裝,換上戎裝,替父出征,同男子一樣作戰沙場,取得戰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對封建禮教的反抗,超越父權社會里女性被賦予的社會意義,用自己的累累碩果來證實她的人生價值。這同時也說明,封建社會的女子并不是不如男子,只是因為她們被剝奪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
四、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內容要靠語言的表達與描述來體現方能反映社會的發展。語言、文化與社會密不可分。我國民歌的歌詞里積淀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對民歌《木蘭從軍》中反傳統女性形象的分析,本為認為,民歌對社會語言學研究者來說是一塊很肥沃的土地,而對于民歌的社會語言學解讀,也將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民歌的理解與語言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辭海(藝術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2] "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教程(第三版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錢仁康,胡企平.音樂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薛良.音樂知識手冊[M].北京: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