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中這句充滿詩意的話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共鳴,也讓我深有感觸,引我深思: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文化生活”課程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關鍵詞】“文化生活” "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 G6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29-01
就我們的“文化生活”課堂現狀而言,不難發現,長期以來政治課堂似乎只有知識,沒有“文化味”;教學偏重知識,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但是,縱觀幾千年歷史,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文化生活”課程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一、應該幫助學生了解文化的力量,讓他們樹立起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心
置身于瞬息萬變的時代,當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連續劇隨著全球化一起涌入國門后,我們不由得開始焦慮:中國這是怎么啦?此時,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販賣不僅是他們的商品,還販賣者他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文化生活》課程應該以文化生活為依托,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各種文化現象,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意識到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體會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才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例如:在講授《文化與經濟、政治》一框時,我組織學生觀看《功夫熊貓》。看到學生為片中熊貓的憨態笑得前仰后合,我趁機拋出幾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這種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呢?”“你是否想過,文化的輸出也伴隨著文化入侵?其危害怎樣?”通過探究學生體會到,時至今日文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現象,它已經和經濟、政治緊緊結合在一起,對西方文化的入侵會帶來民族和國家的危機有了初步感受。
龍永圖曾說過:“時代發展到今天,光靠外交和國際承諾來發揮中國的影響力已經不夠了,我們還應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真正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的產業來影響全球,把文化產業作為我們中國增強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和手段。”可見,“文化生活”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了解文化的重要性,樹立起文化自信心和自覺性。
二、借“文化生活”教學傳遞正能量
現在傳遞正能量已成為當務之急:學生不斷地從各種渠道了解或親身體驗到一些社會不公平、正義缺失的現象:“廈門BRT爆炸案”、“老人跌倒了敢不敢扶?”等事件也不斷淆亂著學生的價值判斷。政治教師既不能捂住耳朵蒙住眼睛,當做什么也沒發生,也不能如某些媒體為了利益大肆宣傳,猛揭社會的陰暗面。我們的明智之舉,就是擇機和學生探討我們經歷的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在教授文化課堂的“在文化生活中選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章節時,我結合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最美……”系列節目,讓學生話感悟、談體驗,積蓄正能量;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身邊好人,試做身邊好人,學會奉獻、學會承擔、學會追求;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先進典型事跡,通過“道德講壇”等渠道,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三、讓學生記住鄉愁,汲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
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加速,傳統鄉土社會和鄉村文化分崩離析。城鎮化所造成的文化斷裂,使得很多現代人回不去故鄉。據報道,2000年我國尚有370萬座村莊,但到了2010年就降到260萬座,10年消失了110萬座,平均每天有300座村莊消失。一些古村落人去樓空,民俗手藝瀕臨失傳,鄉土文獻無人問津,城鎮化的大潮淹沒了童年的家園,切斷了農耕文化的記憶,造成現代與傳統的裂縫。
而抽象的文化概念首先要扎根于鄉土故里,學生對文化的多樣性、地域性的認識,對文化源遠流長、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認識都來自于身邊最熟悉的地方。所以在上“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的傳播”、“我們的中華文化”等單元時,應該引導學生多挖掘故鄉的文化意蘊。如筆者在上這些單元時,課前布置學生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是想想“作為客家人,你對客家文化的來龍去脈知多少?”二是寫寫“家鄉的風俗習慣”,三是查查“寧化客家名人”,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寫政治小論文,推薦其中的優秀作品參賽。
這種鄉土文化資源在文化課堂的廣泛應用,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熱愛故鄉、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在家鄉文化長河中游歷,感受鄉土氣息,點燃起脈脈鄉情,讓他們記得住鄉愁。當然,記得住鄉愁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放眼世界,博采眾長,“美人所美”,讓學生對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都能產生精神共鳴。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這樣的詩意生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