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對教師的調查訪談中,大多數教師談了一些啟發策略,盡管高中教師認為啟發性提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但在課堂上真正實施啟發性提問的情況是不常見的。他們在面對學生對啟發性提問的“冷漠或不發”,常常會表現出很無奈或者困惑。
【關鍵詞】調查 "階段 "提問 "啟發策略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39-02
筆者在課后對聽課老師和上課學生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教師對提問的評價有很大的出入,最常用的提問著重于擬定計劃階段,最有用的提問著重于實施后的總結與推廣。從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提問有用性的評價相差無幾,但是與教師的評價有很大的區別,學生更喜歡一些有關解題思路的提問,不喜歡過多地去思考一些問題。
一、角選擇題的教學
課堂教學實錄:一道三角選擇題的教學片段。
問題:銳角 終邊上一點的坐標為 " " " " " " " " " " " " ,則角 " "的弧度數為( )
師:你們覺得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生1:選C。
師:什么原因?
生1:
師: 這里的3是什么意思?
生1:指的是在第二象限內的角,用的是弧度制表示的。
師:接下來怎么處理呢?
生1:可以使用誘導公式。
師: 用哪個誘導公式呢?
生1:
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師:學生2好象有意見要發表。
生2:盡管 " " " " " " " " " " " " " " ",但是a不一定等于
師:也就是打個比方,如果 " " " " " " " " " " " ",是不是一定有 " " " " " " ?
生2:不一定。
師:那怎樣才能讓這兩個角相等?大家可以先探討一下。請同學出來回答一下。
生3:使它們的終邊在第一象限內。
師:那在第一象限的兩個角一定相等嗎?
生4: 如果a是銳角.
師:如果 " " " " " " " " " " " " " " " 與 " " " "一定會相等嗎?
生5:兩個角終邊相同。
師: 終邊相同的角可以寫成 " " " " " " " " " " " " " " " " .
師:大家意見較多。題目上的條件是 " " " " " " " " 而 " " " " " " " " " ,這兩個角都是相同區間角,所以他們相等。
師:生1選擇tana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誘導公式的選擇理由不充分。將 " " " " " " "進行正切化時,根據“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的原則,可以選 " " " " " "。
生6:因為 " "是銳角。
點評:盡管學生1的回答看上去是正確的,但是老師仍然發現學生1的回答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bs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否可以推出 " " " " " " " " 。于是老師的提問始終圍繞著學生這一比較模糊地地方,通過“找漏洞”理清迷惑,通過“檢查預備知識”和“提示關鍵點”提示學生。例如老師提問到:“那怎樣才能讓這兩個角相等?”學生4的回答是“ " "是銳角”,于是老師問到:“如果 " " " " " " " " " " " , " 與 " " " " 一定會相等嗎?”不少學生都回答錯了,但是老師通過“找漏洞”的提問方式幫助學生澄清了錯誤,對知識真正理解透徹。
二、教師與學生提問與比較
在對教師的調查訪談中,大多數教師談了一些啟發策略,盡管高中教師認為啟發性提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但在課堂上真正實施啟發性提問的情況是不常見的。他們在面對學生對啟發性提問的“冷漠或不發”,常常會表現出很無奈或者困惑。所以我們認為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有幾點:(1)啟發提問的策略不夠豐富;(2)等待的時間不夠;(3)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理解的程度還不夠了解;(4)問題問得不夠明確;(5)對提問的作用認識不夠;(6)教師沒有主動適應生源的改變。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當今教育界已經認同了課堂啟發提問的重要性。因此根據平時聽課和調查的結果,向廣大教育同行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研究學生,側重于對他們認知過程的研究,讓課堂提問行之有效,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教師備課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重點、把握難點,同時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現實狀況,讓所提問題接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讓問題能夠啟發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只有多了解自己的學生,多站在他們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從他們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合理的提問,才能避免出現無效的提問,使設計的提問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識,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課堂提問的策略,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尺度,從而提高自己的提問技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只在乎學生答案的錯與對,教師的提問要始終在學生解題的四個階段中體現出來。在弄清問題階段,要讓學生說出問題的本意,從而引導學生揭示問題的本質。在擬定計劃階段,要啟發學生注意問題的關鍵點,特殊化處理問題,讓學生說出聯想、說出思路、評判思路等。在實行計劃階段,讓學生說出詳細的解題步驟,并注意解題過程中的漏洞,做到盡可能的完善。在回顧階段,可以啟發學生轉換思路,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并把結論進行推廣。
第三,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要加強研究提問策略,經常進行理論學習,撰寫教學研論文。
從一些課堂教學片段中可看出,教師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難免會在教學中出現意想不到的失誤。教師之間應該經常進行教研活動,互相探討各自在教學中的不足,尤其是對提問策略把握得不到位的,都可以相互學習借簽,從而彌補不足。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我們必須要不斷地反思學習,這樣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課堂提問技能。同時教師也可以自我分析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片斷,對其中的不足加以改進,整理分析自己的提問問題和策略,不斷完善提問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