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評價語言、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三方面入手論述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多元化,促使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關鍵詞】評價 "教學 "多元化 "最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2095-6517(2014)08-0055-01
通過有效的課堂評價,可以實現教師的教學意圖,有效調控課堂教學,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判反饋,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要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應注意采用積極、有效的課堂評價方式。但在現實課堂中,很多教師對學生實施課堂評價時存在著一些不足:對回答良好的學生大力表揚,而對表現不盡人意的學生則給與批評或者漠視;對學生的多個答案,教師也往往只對最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進行贊揚和肯定,而忽略了對其他答案的評價;對學生的課堂語言評價多是一些“回答得很好”、“你真棒”和一些看似熱鬧、卻沒有針對性和區別性的課堂語言評價;甚至有的課堂語言評價是看似在鼓勵一些學生,實則是否定其他學生的勞動成果,挫傷他們學習積極性。
針對以上不盡人意的課堂評價現狀,筆者認為,教師應當進一步領會課程改革理念,精心設計生動、合理的評價用語,多元化評價方式,以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評價語言的多元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很多老師的評價語言單一,經常是一味地喊“好”,還有看似熱鬧的“棒、棒,你真棒”,加以整齊的鼓掌,雖然這種評價方式表面熱烈,用到哪里都不會錯,卻并沒有真正的實效。而豐富的、針對性的評價語言不僅對被叫答問題的學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提到:“一般來說,被表揚的行為越具體,效果越好。”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在看到同伴的做法得到老師的表揚時,他們就會跟著模仿,希望也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因此,教師應當盡量用具有針對性和生動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
例如:在教學《蜜蜂》一課時,指導學生朗讀“她高聲喊道:‘有兩只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里,滿身都是花粉呢。’”
師: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小女孩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心里很高興,也很激動。
師:那現在就請你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好嗎?
(生讀)
師:你在朗讀這段話的時候,表情很豐富,生動表達了人物的情緒,你的語言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人物的感情。
這樣簡短的幾句語言,是針對學生朗讀時的表情和語言兩個方面來進行評價的,從而使學生們都能從這個例子中理解到,朗讀時不僅要注重感情,還要結合豐富的面部表情,進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在課堂評價中,教師除了可以運用言語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應和處理外,還可以通過“態勢語言”進行理答。即借助豐富的身體姿態、手勢動作和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手段,來表現內心的想法以及所持的觀點和意見,并突出評價的重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學習,同時這樣的評價方式變化多樣,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在教學《蜜蜂》一課時,筆者讓一平時比較害羞的學生朗讀小女孩的那句話,她雖然讀得比較小聲,但也能正確讀出人物應有的激動。由于緊張激動,她的小臉蛋漲得通紅,讀完后就不自信地低下頭去了。筆者走到她跟前,露出贊許的微笑,摸摸她的頭說:“今天你能很準確地讀出小女孩激動的心情,非常到位,很有朗誦的潛質,你還可以讀得再大聲點,那就更好了。”學生抬起頭看看我,在同學們的鼓掌聲中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回答時專注的神情,微笑、點頭等,以及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摸摸他的小腦袋,或者和他擊掌等。諸如此類的評價,都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或突發情況,巧妙創新地進行評價,就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深入到課堂思考活動中,從而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評價主體的多樣化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基本理念之一:語文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一直以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對話都比較單一,評價主體也比較單一。往往是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做出評價,尖子生唱主角,沒有深入,沒有考慮到全體學生,特別是程度比較中等和差的學生。從而嚴重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也應當發揮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評價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中“負荊請罪”這一片斷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由于他們是初次上臺,表演不是很自然,扮演廉頗的學生還忍不住笑場了。表演結束后,筆者首先要求表演的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說說表演時的感受,以及對所扮演人物的理解。這位扮演廉頗的學生說:“廉頗在向藺相如請罪時,內心應當是內疚誠懇的,而我在表演時卻笑了,不符合廉頗當時的心情。”接著,筆者又引導其他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通過這樣的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還能學習借鑒別人的優點,同時對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心理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因此,教師應當改變評價主體單一的現狀,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都可以進行評價,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等多向溝通,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問答情境中,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體現現代教育“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總之,教師應當注重提高課堂語言評價的能力,注重評價語言的及時、準確,并注重評價的明確性和指導性,通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循循善誘,促進師生良好互動,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
[2] "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