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的學習當中,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在高考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當歷史學科以文綜的方式出現在高考試卷中時,相信每一個文科生都不會輕易忽視。那么,在三年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相信很多學生都疑惑該如何學好這門課程,其實想提高成績是有學習方法的。本文通過簡述歷史學習的意義,結合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使歷史科目的學習變得更容易。
【關鍵詞】高中歷史 "人教版教材特點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78-01
在目前的教育機制體系當中,高中階段是學生們大量吸取知識,得到提高的重要時期。高考,作為有效衡量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唯一平臺,被給予了很大的重視和關注。如何采用有效方法來提高學習成績,成為了眾多學生、家長和老師共同思考的問題。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必考科目,使學生們非常重視。然而光有學習態度是遠遠不夠的,在競爭壓力日益增長的今天,學生們若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還應該掌握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一、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
很多學生認為這是文科的科目,比較好學,不用動腦筋只要死記硬背就行。其實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歷史學習并沒有想象中簡單,也不是只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的,更多在于理解和實際運用,勤于思考。其學習的過程也是有方法和規律的。不然只是簡單記憶背誦,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因此,千萬不要忽視對歷史的學習,學生們應轉變觀念,重新認識歷史學科的重要性。
二、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特點
與從前的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有了很多進步和改善。首先,新版教材內容題材變得更新穎,容量上有了擴充,難易程度增強,并將中外歷史結合匯編進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比學習的能力,從中了解到中外歷史的差異和特色,從而理解起來更深刻。其次,其編制內同更具時效性,同步當今社會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們覺得更貼近實際,掌握起來更容易。再次,新版教材更注重與實際聯系,內容得以擴展,變得豐富多樣、趣味性十足。這樣的好處是,使學生們記憶更深,理解更容易,同時愿意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并且能進一步探索研究,使學習延伸,獲得而額外知識的補充。最后,人教版的歷史教材還加進了很多歷史圖片和地圖,使內容變得更立體形象,易于學生掌握理解,彌補了單一枯燥的文字描述的不足。
三、歷史科目的有效學習方法
1.增強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主動學習比被動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會主動積極、不遺余力地區求知鉆研,在愉快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因此,對于歷史的學習首先應該培養強烈的興趣,這樣才會不畏困難,有充足的動力去學習。
2.注重理解,勤于思考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強化記憶,這種方式在短期的確有效果,但是人的記憶是有周期的,慢慢就會遺忘。而且在不注意理解的情況下,會使學生思維固定化,不利于加深思考和拓展研究。所以,學生們還是應該回歸課本,勤于思考,抓住教材的重點,主動分析理解其內容,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例如:某歷史教材編寫太平天國運動時是這樣描述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對于這句話的理解,要抓住“農民”“反侵略”“反封建”等關鍵詞,從這三個詞入手,著重分析理解,進而就會加深記憶。
3.抓住老師講課重點,定期復習鞏固
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所以一定要抓緊課堂時間,盡可能地把老師所教內容完全理解消化,不留疑問。而且在課堂上方便與老師溝通,解答疑惑。同時要注意定期制定復習計劃,做到溫故知新。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長久的積累過程,要求學生平時就要多總結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一點一滴中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例如:可以制定一個歷史復習時間計劃表,分短期和長期計劃。短期可以執行每天都復習1個半小時的計劃,把當天課堂上內容從頭回憶捋順一邊,使記憶更深刻。長期可以選擇學完教材的每一個章節后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掌握不牢固的知識,從而有效彌補容易遺忘的缺點。
4.多與同學交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同學之間的各抒己見必將得到意外的收獲,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觀點都不相同,多掌握一條思路,思維邏輯就會變得更開闊更嚴密,從而互相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總之,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學生們一定要給予充分重視,肯定其學習意義,同時摒棄錯誤的認識觀念和老套的學習方法,運用科學創新的思維和妥當適用的方法來進行學習,來確保自己學習水平的提高。通過本文列舉的有關歷史科目的幾點學習方法,希望給予廣大高中學子一些幫助和啟迪,從而利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劉永青.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及其使用建議綜述[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2(03):147-149
[2] "張世峰.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淺談[J].新課程(上),201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