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實踐基地建設是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的措施之一。建設文化實踐基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可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知,擴大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本文從中國文化實踐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理論基礎出發,總結我校的醫學留學生文化實踐基地活動,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醫學留學生 "文化實踐基地 "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88-02
文化實踐活動是醫學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可以提高留學生的漢語運用能力,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時代的發展已經表明了建設漢語文化實踐基地的必要性。
一、漢語文化實踐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第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其中強調要“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具體措施是“擴大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并著重提出“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留學生文化實踐基地建設是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渠道之一。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前進。
第二,教育部2010年實施的《留學中國計劃》明確指出,要“不斷創新來華留學教育培養模式”,“幫助來華留學人員客觀了解中國社會發展情況”,“建立起教學與實習對接、課堂與社會銜接的教育機制”,“形成來華留學教育特色鮮明的大學群和高水平學科群;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近幾年要狠抓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規模和質量,努力實現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持續增長和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文化作為軟實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和群體的情感傾向。如果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就會產生心理認同,更加理解和熱愛中國,從而為日后成為知華、友華的交流使者打下基礎。
第三,醫學漢語教學具有特殊性。在臨床醫學等專業英文授課的背景下,留學生還要學習漢語知識,適應中國的學習生活,漢語必須達到可以去中國醫院臨床實習的程度,其中的難度是比較大的。目前醫學漢語教學還沒有成熟的課程體系,教學效果也有待提高。我們既要注重漢語能力的培養,又要適當加入文化的內容,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學習漢語和體驗中國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建設中國文化實踐基地,組織漢語實踐活動,留學生既運用了日常漢語,又感受了中國文化,形成個人對中國社會的認識。
二、建立醫學留學生中國文化實踐基地的理論基礎
建設醫學留學生中國文化實踐基地不但符合時代的要求,而且具有教育學理論依據。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 20 世紀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理論家和心理學家。他的教育思想體系對美國乃至世界教育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思想,包括幾個較重要的核心命題:“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和“兒童中心論”。這些教育哲學思想雖然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提出來的,但在今天看來也有其合理成分。
杜威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學理論,而“從做中學”又是他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強調說:“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 …應該認識到,自然的發展進程總是從包含著從做中學的那些情境開始。”杜威的“從做中學”的觀點,實際上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在一定程度上,它強調了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知識本來源自實踐,而能力的培養更離不開實踐鍛煉。杜威把這種“從做中學”觀點貫穿于教學領域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之中。
第一,在教材與課程的問題上,杜威反對傳統教育所用的以既有知識為中心的教材和由這種教材所組成的學科課程。他認為把這種“早已準備好了的教材”強加給兒童,是違反兒童天性的,多種的學科課程只會割裂兒童自己的統一的生活經驗,阻礙兒童的生長。因此,他強調教材的源泉應該是學生自己的活動所形成的直接經驗。他提出占課程中心的的應是各種形式的活動作業,如:木工、鐵工、烹調、縫紉以及各種服務性的活動。“從做中學”就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在做的過程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尤其是漢語學習,更不能固定在教室中,毫無生機,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現實的交際情境,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漢語水平,領悟中華文化。
第二,在教學方法上,杜威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動中進行教學。他批評近代傳統教育的教學法,僅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書本傳授,不考慮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對于缺少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實踐感性經驗的學生來說,純粹的理論知識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課堂灌輸的教法和死記硬背的學法,很難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有效的教學方法應是還原抽象理論知識于實踐,使學生在親身“做”的過程中具體生動地理解、掌握和創新知識。當然,在“做”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必要的、科學的指導。
第三,在教學評價方面,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能夠讓學生從單純的“從聽中學”中走出來,通過實際操作來培養學習興趣、求真思維和創造性格,為學生的未來奠定良好基礎。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態度和方法,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身要求,使學生逐漸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才能,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就不會是千人一面,而是各有所長。相應地,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以考試分數作唯一標準,而應當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綜合考察學生做和學的過程,把學生在做和學的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收獲納入評價體系,給出一個階段性的評價結果,供下一階段作為評價參考,實行所謂的“檔案管理”,貫穿于一個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三、我校漢語文化實踐基地的建設過程
為了提高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我們將杜威“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運用到留學生漢語文化實踐課中,力求讓留學生在生活中、在經驗中學到漢語文化知識。我校先后在某大學和中學建立了醫學留學生漢語文化實踐基地。這兩所學校各有特點:大學離退休干部活動中心的老師們多才多藝;初中學生則充滿了好奇心和活力。我們在文化實踐基地為留學生精心設計了活動,讓留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學習漢語的主動性。
在活動的設置上,活動前教師先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增加對活動內容的理解,擴大了其知識面。活動當中,教師要合理掌控時間,多給留學生和中國師生交流的機會,同時善于安排現場程序,營造和諧活潑的氛圍。活動之后,要求學生利用照片、圖片和資料等,完成口頭報告,報告得分計入漢語課的期末成績中。這些活動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也擴大了文化視野。以下舉例說明我校在文化實踐基地舉辦的一些活動:
第一,京劇欣賞。教師先在課堂上介紹京劇的文化常識,然后帶領學生走進老干辦,向退休教授們學習。老師們先介紹一下彈奏京劇的幾種樂器,然后彈唱幾段京劇選段,再講解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并鼓勵學生親自嘗試,吹拉彈唱之中,學生們興奮不已。最后,大家一起逐句學唱幾首京劇片段。期間雙方用簡單的漢語進行交流,結下了真摯的友誼。
第二,太極拳表演。教師先播放視頻,簡介太極拳的由來、特點和基本招式。然后在趣味運動會上,中學生們在操場上縱橫排列,為留學生們展示了太極拳團體表演。留學生們紛紛被這整齊宏大的場面吸引,饒有興趣地現場學習,同時體會到太極圓柔連貫的特點,及老莊哲學“柔弱勝剛強”的境界。
第三,詩朗誦比賽。留學生們積極參加中學詩朗誦比賽,他們挑選了喜歡的中文詩歌,首先理解字詞的含義,再練習發音和聲調,最后跟隨配樂出口成章。在詩歌多彩的世界中,留學生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同時他們為中國學生推薦了外國詩歌。跨越了語言障礙之后,各國人民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中外師生在活動中都受益良多。
第四,班會討論。留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了一些常用的醫學漢語,然后在中學班會上,學生們互相討論感興趣的話題。中國學生提到了他們敬仰的白求恩醫生,希望留學生們成為具有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醫生,救死扶傷。留學生們感受到成為國際醫生的責任,提升了學醫者的人文素質。另外,留學生定期到文化實踐基地義診,不但學有所用,體會到了醫者仁心的行業精神,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當留學生具備更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素養時,就會更容易理解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交際內容和交際手段,也就能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漢語,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關于中國文化實踐基地建設的思考
我校積極建設中國文化實踐基地,總結了一些經驗。每次活動回來,留學生也主動反饋活動的效果,促使教師反思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化實踐基地,開展留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帶領學生參加文化實踐忌走馬觀花,需要系統全面的設計。這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漢語情況具體安排,隨機應變。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能讓教學效果立竿見影。初、中、高級文化實踐的安排,要與各年級的學生漢語水平相匹配,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和接受能力,并與漢語課本知識結合,力求活動內容多樣化,保有新鮮感。
第二,要提高教師的自身文化素質。文化課的優秀教師,不但需要深厚的語言文化功底,而且要有對世界文化求同存異的胸懷,兼具一定的活動組織和策劃能力、對外溝通能力,才能將文化實踐基地的資源利用到最佳效果。另外,也鼓勵教師拓展個人才藝,例如書法、繪畫和中國樂器等,做到人盡其才。
第三,形成科學的文化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做到活動前指導,活動中監督,活動后評價和考核。將考核的活動成績公平地納入期末總分中,保證了學生對實踐活動給予重視,更積極地參與活動,展示自己。同時,我們要繼續總結經驗,提升教學質量,形成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文化教學體系,有利于拓展醫學漢語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留學生文化實踐基地建設作為醫學漢語教學的新方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由于客觀原因的影響,比如時間不夠、經費緊張、實踐基地的接待能力有限等,還需要教師對每次活動的安排作精心的探索。學校有必要促使留學生文化實踐活動精益求精,擴大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實踐基地的資源,將多種文化實踐形式綜合運用,達到提升醫學留學生人文素質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留學中國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09.28
[2] "〔美〕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2013.11.15
[4] "朱俊華,趙黎明.關于留學生文化體驗活動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