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性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預定學習目標達到更優的效果,是教師和學生雙邊的活動。這也將促進新課程的改革的實施。而對于提高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成了許多老師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8-0095-01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讓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去建構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的力量,讓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發展。
一、順應學習起點,引發學生探索是學習活動有效的前提條件
1.在提煉生活經驗中引發
一般在教學中不可能把某個真實的問題全方面的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解決,而必須通過教師的適當處理,從中提煉出符合小學生實際的問題。如:教學工程問題,一位教師先問:你們家裝修過房子嗎?學生回答后,再問:它要考慮哪些問題呢?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回答。于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答案。而另一位教師則先說明;有兩個工程隊找校長要承包學校操場的裝修工作,甲隊說包給他們保證15天完成,乙隊則保證10天完成。如果你是校長,會怎么辦?接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這里,第一種教師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實際問題拿到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讓學生漫無邊際地“侃”著,對于在情境中“流連忘返”的學生教師沒有及時調控,從而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進程。而第二位教師沒有讓學生沉溺于“幫校長出注意”中,而是及時從生活情境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從而避免了以上情況的發生。
2.在已有認知水平上引發
學生對后繼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知識或數學思想方法為基礎,因此,正確分析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顯得格外重要。如三年級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一條褲子28元,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一套衣服多少錢?學生已經掌握了已知三個信息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而這種已知兩個信息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還是第一次接觸。兩個信息中的一個信息要用到兩次是新舊知識的生長點,也是解決這類問題的突破口。教師先出示問題,讓學生判斷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接著補充兩個條件,說;剛才大家都說用加法計算,根據這兩條信息,解答這題用28+3對嗎?學生思維產生了沖突,在強烈的探究欲望中自然地進入了學習活動。
二、指導探究策略,促進數學思維是學習活動有效的必要保證
首先,要根據不同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理的學習活動方式。皮亞杰說:“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學生“高度活動”手指,把活動實施于教學全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問題和尋求結論。如,在教學用一位數除商是兩位數時,可通過讓學生先分捆,再分根的等分小棒的學具操作,在活動中探索除法法則,導出豎式計算。此外,教學中還可以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中辨析、思考、探索,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適度組織學生開展群體討論,互相觸發思維的“火花”。
其次,數學活動必須是有數學味的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在學習活動中,需要從數學層面理解、掌握問題的本質和形成的認識。因此,讓學生從數學層面上來理解問題的本質,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數學思想與方法,在數學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如圓的面積計算,出示一圓后讓學生說出圓的面積與圓的半徑有關,隨即,再畫出一個以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問:“圓的面積與半徑有什么樣的關系呢?猜一猜,這個圓的面積有多大?”學生從小正方形面積與圓面的包容比較中,從小正方形比小扇形多的邊角面積的4倍與半徑的平方的權衡中……作出了各種猜想:圓面積小于4r2 ,圓面積小于2r2 ,圓面積在3r2 左右……然后,再引導學生用割補法推算出圓面積公式,證實了猜想。在這里,把畫圖操作、猜想、轉化等多種解題策略有機的組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成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豐富的活動中經歷艱辛而有趣的探索,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長而往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就積淀其中了。
三、關注活動細節,體現人文關懷是學習活動有效的有力措施
1.關注生成資源,演繹課堂精彩。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的行進不可能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成不變。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習活動中出現的生成問題卻往往被教師所忽視,反而從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探索因數的變化規律,出示算式;18×24=432,引導學生觀察“9×48=、108×4=”的因數與上式比較有什么變化?學生觀察、匯報后,教師讓每個同學寫一個像這樣變化規律的乘法算式,觀察乘積有沒有變化,在學生匯報中出現90×8=720時,教師讓學生說出因數是怎樣變化的?學生回答;18擴大5倍是90,24縮小3倍是8。這時教師卻打斷學生發言,讓他按老師剛才所說的規律再寫……顯然,學生的思維脫離了教師預設,思維似乎出現問題。但如果教師給學生以解釋的機會,并相機引導:如果因數變化的規律不一樣,積會怎樣呢?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樣的變化規律,而且可以很巧妙地引導學生明白另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反證法,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方式。
2.關注學生差異,促進人人成功。在新的學習方式下,一時間課堂異常活躍,但如果仔細觀察學習活動過程,卻經常會發現小組合作成了盲目跟從,在這過程中,有許多思維速度慢或學習后進生只是表面上參與了學習活動,應該說,這樣的活動是低效地甚至是無效地。要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一個關鍵。如;圓的周長一課,教師關注了兩個細節;其一,猜測前,教師在圓中畫出一條直徑,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猜測,使猜測更具理性;其二,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后,教師提示學生對怎樣驗證、驗證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進行思考,接著再小組分工合作,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的低效參與,使得學生合作時分工明確,人人參與,井然有序,活動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孔企平、胡松林編:《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 "朱慕菊等主編:《走近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 "小學數學教學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