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師生關系入手,完善導師制是切合中國社會體制和大學實際,提升碩士生學習質量的重要課題。培養研究生科學研究素養是導師制的精髓,中國大學可以通過鼓勵學術自由,導師加強對學生的學術引領和精神關懷、建立互學和群學機制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
【關鍵詞】 導師 研究生 科學研究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001-02
一、引言
科學研究素養的培育是當前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面臨的關鍵問題。高質量學習不僅包括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還包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批判精神的形成,以及科學研究的意識和科學研究的精神、科學研究的能力。這是一個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和質量的反映,一個學校綜合培養水平的反映。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大學研究生培養的成果產生了一定的質疑。從教的角度,教師素質、教學環境、教學模式、教學工具的使用都有很大的進步,教師投入也有了較大的增加。從學的角度,學生在完成碩士階段學習后,沒有充分地感受到成就感,尤其是在就業過程中受挫后,這種反應就更加強烈,甚至認為“知識”無用,進一步求學主要也是源于就業壓力,而不是追求學術進步。教師認為學生對學習行為上的投入和心理上的投入不夠,對學習的認識偏頗,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強,缺少問題意識,不具備科學研究的基本素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基本素質欠缺。可見,大學研究生教育并沒有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中國目前的社會和教育背景下提高研究生的學習質量是中國教育界面臨的關鍵問題。
科學研究素養是研究生高質量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闡述導師在學生科學研究素養中的作用,分析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如何發揮導師的作用,促進研究生科學研究素養的形成。
二、導師在研究生科學研究素養形成中的價值
1.科學研究的含義及科學研究素養的要素
(1)科學研究的含義
根據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研究是收集和分析信息(數據),以增加對所考察現象的理解的系統過程。具體說,研究是這樣一種過程,通過它,我們在數據的支持下,試圖系統地獲得對某一問題的答案,或解決某一問題,或增加對某一現象的理解。研究包含系統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以增加人類、文化和社會知識的存量,以及利用這一知識存量以開發新的用途。OECD對研究的定義關注研究的原創性(Originality)、基本的目標是調查(Investigation)能有潛力產生這樣的結果、它足夠地廣泛以使得人類(理論的和實踐的)知識獲得可辨認的增加。 簡言之,研究是指增加人類知識總量的活動。研究包含了如下特征:(1)起源于一個問題;(2)要求清楚地闡明目的;(3)遵循特定的程序;(4)通常把所研究的主要問題分解成較易處理的子問題;(5)在所研究的問題的引導下進行;(6)承認和接受若干關鍵的假定;(7)在解決問題時,需要收集和解釋數據;(8)研究是螺旋形發展的,即研究是一個反復的過程。
(2)科學研究素養的要素
根據科學研究的定義、要素、特點,科學研究的素養主要包括,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問題意識、獲取信息和加工、篩選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
2.導師在研究生科學研究素養形成中的價值
(1)導師制的精髓和使命
導師制是英國紳士文化的產物,是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在導師制下,導師與學生親密接觸,聯系緊密,其核心是訓練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理性。同時大學文化也為導師制發展提供了庇護和動力,一方面,大學特別強調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生自由等理念;另一方面,導師非常注重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理性意識。大學文化和導師制二者互依賴,相互促進。百年來,牛津劍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很多教育家和研究者認為,這和他們創立和承襲的導師制是密不可分的。
(2)導師在當代教育背景下對學生全面培養的意義
導師制受到外部社會環境和學校內部環境的影響,在當代的公司文化下,傳統的導師制的生存發展遇到困境。20世紀8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以來,大學入學率迅速上升,政府資助減少,大學管理越來越官僚化,更強調教師科研。在紳士文化和公司文化的雙重影響下,英國高等教育模式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雜交式大眾—精英體系”(hybridmass-elite system)。導師制開始發生變化,導師指導學生的時間在縮短,指導內容收窄,教學模式日益混合化,主要是演講、示范、研討會(seminar)和班級授課。導師的功能也從學習討論、課業指導、信息提供和人生引領變為公司文化下的學生傾訴對象和向學校當局反映意見的中介。
但是,導師制直到今天仍是這些名校教育過程中的精華,關鍵在于: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個別指導、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在教學內容上德智并重;營造的教育環境和諧、寬松、自由。這些使導師制超越了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功能,而成為一個過程,一個影響學生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是導師制的核心使命。當前,研究生的科學研究素養主要表現為,求真精神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科研主動性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增強,加工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較弱;系統的思維訓練少,主要靠自身摸索和教師指導;問題意識欠缺;發表的科研成果質量不高,但是畢業論文總體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質量要求。導師是學生科學研究素養培養中的最重要的主體,導師制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下,對一個全面人的培養,尤其是對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仍然在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完善導師制,發揮導師在學生科學研究素養形成中的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導師是學生最親密的教育者,對人的全面培養出發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素養的重要路徑。
1.創造自由的學術環境,尊重導師對學生的個性化影響
中國有其特殊的教育環境,研究生是在應試型教育成長起來的。初等教育體制下,父母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的引導主要是應試導向的,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習慣對大學學習影響深遠,學生普遍有學習倦怠(burn out)。目前的大學教育也主要是大班教育,是課堂+規則的教育,而從教師的親身經驗和理念所獲得的“隱性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大學教育中,教師的個性化對學生個性化培養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倦怠、自信心不足和缺乏成就感,創新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學術自由是大學最重要的精神,是教師學術成長和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保障。學術自由是具專業資格的人士在他們勝任的范圍內探索、發現、發表及講授他所見的真理、除了鑒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權力約束的自由,具體到大學,是大學教職員及研究者以其專業和學識貢獻所長,在教學和研究時不受學院內外制度與勢力的箝制或干預,籍以保障學者可以探索各種領域的知識,及研究成果的中立性及可信性。而大學教師有發表、討論學術意見而免于被除職或降職恐懼的自由。簡而言之,大學校園的學術自由是教職人員有權利表達其科學發現的真實性。大學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鼓勵教師將科學的最新發展以合理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真理。學生會從教師的親身經驗和科學探索精神中得到“隱性知識”,大學應尊重教師在教學中的個性化表現,對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影響采取支持態度。
2.尊重學生、了解學生,改善學生的求知和求學心態
師生是平等的,因此,導師作為學業引領和“精神導師”首先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尊重是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前提,導師要主動親近學生,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目前的求知和求學心態。導師可能成為學生在學習階段最重要的學習導師和精神導師。教師對學生的學業生涯規劃、未來職業進步要給予關心和重視,將會促使學生與教師主動接觸,積極學習。同時,導師還應給予學生精神關懷,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的成長。在學生入學的最初階段,導師的作用特別重要。導師對學生碩士階段學習的認識、學習計劃、未來發展規劃,對學習的期待,對學習之外的目標的期待的了解,對有計劃積極影響學生的學習取向和未來發展計劃有積極的意義。。
3.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討論,使相互學習變成大學里的生活方式
討論是師生和同行之間相互分享學習和發現成果最重要的方式。在歐美大學中,這是教育過程的重要方面,平等、頻繁的各種討論成為師生校園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筆者在英國杜倫大學、倫敦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美國斯坦福大學研修期間,耳濡目染了這些名校對學生教育的點點滴滴。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下,大學從對追求真理的角度出發,建立非常多的“分享”平臺。學生通過這些討論了解知識的進展,科學發展的前沿、從導師和同行身上學習了科學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研究的態度。這些討論啟發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對已有知識和理論產生質疑,并提出新的問題,同時也享受成就感。
學生也在這些平臺中闡述自己的問題,開始科學研究,分享研究過程中每一步的發現,遇到的難題。學生的論文從選題到研究計劃、到大綱、初稿、定稿都是在無數次的討論中不斷完善,最終發表、出版。教師把這個學習過程叫做“capability building”(能力訓練),即通過這一過程把學生從不會到教會。這個過程不僅是師傅帶徒弟,還有同門和非同門的師生對學、群學。可見,探索、研究、學習不再是個人獨立的行為,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學生從這里不僅有邏輯收獲,而且有情感收獲。他們從這里心智得到滋養和訓練,同時技能也因此變得強大。也正因為如此,學生才依戀母校、熱愛老師和同學。這種情感、這種作風會不斷傳承,因此也成就了大學。
四、結論
科學研究素養形成是研究生實現高質量學習的核心內容。當前,中國大學可以通過完善導師制,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素養,并因此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體路徑包括:創造自由的學術環境,尊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個性化差異,尊重學生理解了解學生,發揮教師在改善學生學習取向和求知心態中的作用,創造多渠道促進師生和同行交流。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普洛瑟.理解教與學:高校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0-171.
[2]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1985):美國研究生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 19-28.
[3] 王根順.論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學的實施[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