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地理教學模式中,教師布置作業初衷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一般只采用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作為學生作業,作業形式呆板,題量上參差不齊,難易程度也相差較大。對于理科會考班學生來說這些地理作業可能難度太大,所以使得許多學生沒有成就感也就失去了興趣;而從文科生的角度來看,這些作業大多只是簡單地循環練習,不能鞏固所學知識,更不能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
【關鍵詞】高中地理 地理作業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057-01
在新課改的浪潮下,在課程理念、目標、教材編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諸多領域的探討與研究正火熱的進行著。可是,本應該是課改的重要環節——作業系統的改革卻少有人問津。本文就高中地理作業現在所處困境與方向,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
一、當前高中地理作業的困境
在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競爭日趨激烈,不可否認部分地理教師存在著疲于教學、忙于應付的現象。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更多地重視地理課堂教學,卻很少重視地理作業的布置及學生完成作業的有效性。
作業是檢測教學成果、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教師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秉持高效、減負的原則,在著力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作業布置的有效性,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提高地理作業的有效性已經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
二、高中地理作業方向
“三維地理作業系統”的嘗試。為了應對當前地理作業的困境,許多專家和前輩教師們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改革和創新,大多卻是收效甚微。本人利用這些年的從教經驗,提出了三維地理作業系統的模式,較好的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三維地理作業系統”中,可將高中地理作業分類如下:
1.第一維度的基礎型作業
每個學科都最重視基礎知識,地理更是注重基礎。基礎型作業重點突出了地理的基礎知識,這類作業針對所有學生,無論學生的程度如何,都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萬丈高樓平地起”,有堅實的基礎才能得到更高的發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及時的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教師要在每堂課或者每個章節結束時精心準備一些針對性作業。在高中地理的知識結構中,基本常識、基本規律、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地表事物等都可以作為地理基礎知識。新課標中,將地理技能分為了解、理解和應用三個等級,了解程度和一些理解程度的題型都可納入第一維度的基礎型作業范疇。
例如,在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運動中,時間計算通常困擾了許多同學,如果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學生,那么區時計算的題目就可以布置作業如下:
(1)當北京時間是16:30時,莫斯科時間是 ?
(2)當東京時間是9:45時,美國西部時間是 ?
以這兩題為例,考察了學生對基本區時及其簡單計算的理解和掌握。像這類考察地理基本概念的題目就屬于基礎型作業,可以為學生增強學習地理的自信心。
2.第二維度的提高型作業
所謂提高型作業是指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多個知識進行簡單疊加,或者在基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的作業。它在難度上比基礎型作業稍大,可以起到鞏固和深化基礎知識的作用。新課標中,理解程度和簡單應用程度的題型可以納入第二維度的提高型作業中。
例如,同樣在必修一第一章地球的運動中,如果要讓中等學生將時間計算能力以提高,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
某工業產品洽談會將于當地時間10月15日10時在英國倫敦開幕,福州的李先生將代表公司出席,如果飛機從福州飛抵倫敦需要12小時,那么李先生需乘哪班航班(北京時間)才能既不遲到,又不浪費時間?
A.15日7時 B.14日9時 C.14日14時 D.15日4時 這題考察了學生對時間的深層理解與運用,不但要對各類時間作出準確分辨,還要充分理解交通工具的耗時。像本題這樣將幾個地理知識原理進行整合的題目就屬于提高型作業,它能引起中等生更多的地理思考,幫助學生完善地理思維、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
3.第三維度的綜合型作業
所謂綜合型作業是在靈活掌握各類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多方面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并且在深度、廣度上都有所提高的作業。這類作業對學生的要求最高,不但要求學生的知識面要廣,而且還要求學生橫向和縱向上進行多種聯系,最后在全面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判斷之下,才能做出正確答案。這種作業可以讓學生形成全面而深廣的地理知識網絡系統,今后在考慮地理問題時,可以形成比較全面得體的思維。在新課標中,應用程度的題型可以納入第三維度的綜合型作業范疇中。
例如,在“地球運動”這節中,為了提高一些優秀學生的能力,我們將更多的知識點有機結合,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加強,形成綜合升華型題目:
一架飛機在北半球飛行,飛越晨昏線上空時,當地時間是8日19時,
⑴ 下圖中,它應該飛越的是:(陰影部分表示夜)
A B C D
⑵ 6小時后,飛機到達西六區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區時是:
A.8日14時 B.9日2時 C.8日8時 D.9日20時
要完成這組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有:晨昏線的判斷、日出日落時間的判斷、晝夜長短的計算、根據晝夜長短判斷冬夏半年、地表晝夜分布規律、東西經的分辨、時區及區時的計算等許多知識點。這樣的綜合型作業對幫助好生構建地理知識網絡體系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作業的現狀不容樂觀,地理作業系統需要大膽地發展和創新。在作業的設計上要讓作業“新”起來,既要考慮學生的能力,又要從形式上入手,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如果能系統實施“三維地理作業系統”就可以讓我們地理教師走出困境,教師可以多花些精力將我們身邊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把作業分成三個維度,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使用不同維度的作業,這樣就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理念,讓我們的地理教學更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