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以積極的人性觀為指導”等六個基本理念,不僅符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要求,而且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發展性心理輔導 理念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068-01
中小學發展性心理輔導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潮流,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理性反思選擇的結果。發展性心理輔導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特征,筆者認為應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始終堅持和發展六個基本理念。
一、堅持以積極的人性觀為指導
一位輔導員所持的人性觀,不但會決定他對輔導理論的抉擇,而且會影響他如何發揮一套個人從事心理治療的模式。在如何看待人的問題上基本存在三種意見;一是人性本善,承認人天生應有一種向上、向好、向自我實現的方向成長的傾向;二是人性本惡,認為人如果不加予教化,則會必然趨向墮落;三是人性無善無惡,即人在后天的發展,完成取決于其教養的環境。我們主張對每個學生都心懷積極的信念:相信每個學生內心都蘊藏著積極的資源;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變化發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長和才能等。心理輔導老師樹立積極的人性觀,就能對學生充滿愛心、熱情與期待,就能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潛能、完善人格。
二、堅持以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發展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與連續性。學生在青少年時期要面臨一系列的成長問題。如學校生活適應、學業、交往、自我意識、情緒調適、青春期困擾以及職業選擇等等。要培養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的心智能力,如果僅依靠個體自我成熟或是社會規范的滲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堅持以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緊緊依靠能促進個體發展和幫助個體完成該階段獨特使命的良好教育。堅持以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其首要任務就是:對如何幫助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充分的發展以及學生當前的發展如何奠定其終身發展等一系列基礎問題進行探索與實踐。
三、堅持以個體的感悟體驗為手段
要使教育的要求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必須重視個體內在的心理歷程,否則教育輔導就會失去針對性。中小學發展性心理輔導強調個體自身的體驗和感悟,是基于心理輔導中需要以個體自身的經驗作為載體來解決發展任務。正如杜威認為:兒童的成長就是個體經驗由壞變成好的過程。通過在心理輔導活動中創設一定的情境,營造一定的氛圍來實現學生有意義的自我體驗(包括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動體驗)。可以這樣認為中小學發展性心理輔導并不希望流露出教育的痕跡,而更希望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和感悟,以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長的目的。
四、堅持以他助——互助——自助為機制
中小學發展性心理輔導要堅持以他助——互助——自助作為工作機制。他助——自助是過程,自助則是目的。這種機制追求的是學生自我理解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自主把握個人命運與獨立地應對生活的挑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發展性心理輔導實際就是自我教育活動。因而必須著眼于學生自身教育資源和同輩群體資源的開發。利用同伴之間價值觀文化背景相當,又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之間也更易于溝通理解的特點開發出內容形式適當的心理輔導活動。這些活動既是實施心理輔導互助、自助的有效媒介與載體,也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感受、交流的舞臺和契機。這樣的工作機制有利于學生在活潑的易于接受的氛圍中體驗他人的情感和心理沖突,分享他人的體驗和感受,對增進學生自信自尊的體驗,促進學生自助能力的發展是純粹理論說教無法比擬的。
五、堅持以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基點
學生時代是一個不斷社會化與適應環境的過程。人類生命的三個維度(生理、心理、社會)的急速膨脹,既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動力,也給帶來諸多的沖突與困惑。不同年齡階段會帶來身心成長的挑戰,往往讓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學生承受極大的壓力。有時一些不起眼的小麻煩也可能變得突出而棘手。正如鄭維廉所概括的那樣,青少年學生面臨著三大挑戰:第一方面是個體必須承受青春期體形、體格變化帶來的壓力和影響;第二方面是進入新的社會系統引起的挑戰。如每年不斷變化的老師和學習任務接連不斷的考試競爭等,帶來的一系列沖突與焦慮。第三個方面的挑戰來自角色的變化。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需要打破舊的思維行為模式,構建新的價值標準和參照物。基于以上認識,堅持以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基點,中小學心理輔導活動才能很好找到工作出發點與落腳點,否則將是緣木求魚。
六、堅持以大心理教育為輔導模式
所謂“大心理教育”就是心理輔導人員有意識地探索一種更具綜合性的輔導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把校內外的各種輔導資源充分調動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整體性的輔導氛圍或環境,幫助學生在一個具有發展精神的環境中不斷成長。我們知道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的思想觀念、情感、行為都受到周圍人群和環境兒童的影響。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來理解,學校、家庭、社會是與學生發生密切信息聯系的生態系統。教師、學生、家長、甚至輔導目標、內容、方法都是整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堅持“大心理教育”輔導模式就要注意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第一,心理輔導與學校德育工作的關系。不要有意無意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要強調二者是相互照應,緊密聯系但分工不同的兩種教育活動。輔導與訓導是相輔相成的,殊途同歸的
第二,心理輔導與學校其它教育活動的關系。心理輔導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盤棋中的一塊。工作中要極力避免心理輔導“單兵作戰”的局面,不要指望心理輔導在學生事務方面可以“包打天下”。在規劃設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時候,盡可能減少與其它教育活動發生沖突,多從積極方面挖掘心理教育資源。
第三,心理輔導與家庭社會的關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然而在實踐中,家校協同是相當薄弱的一個環節。學校要以自身為基地著眼于學生在校的表現,溝通家庭、社會。而家庭、社會則要從自身出發,著眼于整體心理環境的改善。只要三方彼此理解,互助互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相信就能營造出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生成長環境。
第四,發展性與矯治性的關系。發展性心理輔導顯著特征:一是以預防為主,矯治為輔,在學生心理問題發生之前,就設法完成相應階段的發展課題,達到預防的目的。這種前攝性干預無論從人力、財力、時間、干預的效率都優于反應性干預。二是發展性心理輔導的干預是以任務目標的形式提出的而不是以矯治性問題形式提出的,主要以活動形式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明確的是,盡管發展性心理輔導強調輔導的發展性與教育性,但它也不忽視矯治性工作。一旦學生出現問題,也要及時地進行矯治或轉介紹。而且更要注重標本兼治,設法徹底清除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各種因素,增進學生自我維護能力,防止類似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陳漢民.發展性心理輔導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當然選擇.課程教育研究,2013(06).
[2] 陳漢民.中學生發展性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
[3] 葉正芳.試析發展性心理輔導的實施路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7).
[4] 趙阿勐等.大學生發展性心理輔導研究.教育探索,2009(01).
[5] 鄧濱.學生發展性心理輔導的路向初探.學習月刊,2009(18).
[6] 趙冰潔.發展性心理輔導模式的理論研究.西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
[7] 劉宣文.學校發展性輔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8] 吳增強.一種著眼于全體學生發展的心理輔導模式.上海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