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角度出發,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也應在面向社會方面有所作為。因此,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社會效應分析并構建實現途徑,便成為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從社會效應實現的目的、手段、評價等三個方面完成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的實現途徑構建可從:調研所在區域的體育教學管理需求、積極與對方商討體育教學管理事宜、全過程對體育教學的績效進行評價等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高校體育 社會效應 實現途徑 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093-02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從針對校內的常規教學管理到面向社會的拓展運動管理等,都應成為高校今后工作的重點。同時,從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角度出發,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也應在面向社會方面有所作為。因此,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社會效應分析并構建實現途徑,便成為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這里就需要對“社會效應”進行內涵界定,結合本文的主題該內涵可以包括兩個方面:(1)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作為供應方,而對社會創造的衍生價值;(2)高校通過體育教學管理,而使學校社會聲譽度得到提升。不難理解,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所形成的社會效應,應最終產生雙贏的效果。為了是本文的討論更為具體,筆者將著重就第二種“社會效應”來進行主題闡述。基于以上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對社會效應形成途徑的認識
各類高校都十分重視樹立自身的品牌號召力,且不論這種努力是否包含太多的功利主義色彩,但在競爭中所樹立起的品牌效應將能作為重要的識別對象,而得到社會大眾的青睞。為此,就第二種社會效應的形成途徑來看,需要包括以下兩個步驟:
1.環境植根性的體育教學項目設計
高校無論隸屬關系如何,它都是客觀存在于具體的區域范圍之內的。這就意味著,高校有意無意都將與當地人文環境發生聯系,特別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相適應。因此,若要實現社會效應就需要建立起環境植根性的體育教學項目設計。這里包括兩點:該體育項目是面向社會的,以及該體育項目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2.功能契合性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促使學校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還依賴于該體育教學管理的實效性,即能切實助力當地社會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因此,這里還涉及到功能契合性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眾所周知,目前群團文體活動已發展的欣欣向榮,那么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能否在這一方面給予技術支持,則構成了功能契合的重要表現。而且,這也是高校開放式辦學的重要體現。
以上從兩個方面所做的認識,實則為我們提供了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活動的作用機制。
二、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社會效應分析
這里再從三個方面,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社會效應進行分析。
1.社會效應實現的目的
本文重點討論的社會效應在于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度,而這種聲譽度將有利于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另外,前面也提到了有效利用高校辦學資源的觀點,而這也成為了社會效應實現的目的。具體而言,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社會效應的實現上,包含了當前高校開放式辦學的理念,或者說也是在這一方面的一種嘗試,它將有助于高校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緊密聯系,而符合目前高校辦學的價值取向。
2.社會效應實現的手段
社會效應實現的手段都成為重點和難點,包括輔助當地社會民眾的文體活動,以及參與到當地經濟組織對員工的素質拓展訓練中,這些都構成了社會效應實現的手段。但就體育教學管理而言,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將高效內部的“游戲規則”與社會和企業的“游戲規則”相匹配,不然將出現各自為陣而難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3.社會效應實現的評價
對社會效應實現的評價在于考察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績效,即是否達到了預期所要求的雙贏效果。從現有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少高校更為重視前期與外界的接洽和教學活動的實施,而較為忽略教學管理評價。對此,應引起同行的重視。
三、分析基礎上的實現途徑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礎上,實現途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構建:
1.調研所在區域的體育教學管理需求
如要使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社會效應獲得顯現,首選就需要調研所在區域的體育教學管理需求,通過調研來準確獲知當地民眾的需求和各類組織的需要。調研的方式可以采取由政府、社區牽頭而組成的聯系平臺,借助該平臺來實現三方或多方溝通。這時所獲得大量原始數據十分重要,高校體育教學部門應在可操作性原則下進行梳理和總結。
2.積極與對方商討體育教學管理事宜
高校體育教學部門作為供應方,社區、企業等作為需求方,若要使他們之間形成供求平衡態勢則需要高校積極與地方商討教學管理事宜。管理事宜包括:體育教學的時間段、教學師資、教學場地、教學項目、教學目標等。特別對于社區和企業來說,他們在需求上都存在著不同的目標函數,因此需要在商討中明確他們各自的需求偏好,從而有助于進行訂制化設計。
3.全過程對體育教學的績效進行評價
前面已經指出,對體育教學管理進行評價將能確保社會效應的真實實現,從而切實提升高校的社會聲譽度。那么全過程的績效評價應該怎么開展呢。由于這是一個較為嶄新的事物,所以這里只是提出一點建議:即應增加社會方對體育教學管理的評價權重,并在管理人員組成上需要引入社會方的相關人員。
四、實證討論
以下就商業活動中的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為例進行實證討論:對于大學體育活動的商業化運營,不能理解為類似于NBA商業模式。與此同時,這也并不否認為贊助方提供利益空間。文章開篇就已指出,這是形成長期合作的前提。那么,如何與贊助方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呢。這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1.充分理解贊助方的利益關切
不難看出,大學生群體構成了他們現實和潛在的消費群體。在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下,大學主辦方應充分理解贊助方的利益關切。一般而言,他們不會在體育活動期間進校從事商業活動,但較為需要在本校大學生群體里建立起品牌號召力。從而,將他們的商業“印記”帶入體育活動中,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2.植入贊助方品牌及其它形象
這里筆者提出:在植入商業信息的同時,應與大學整體環境相適應,以及與大學生群體的情感接受度相匹配。否則,這種商業模式往往會毀掉贊助方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一般而言,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1)引入標有贊助方標記的橫幅;(2)請贊助方代表出席開幕式并致詞,以及參與頒獎活動;(3)將贊助方的商業信息植入到獎品中。
3.以冠名權建立體育活動基金
為了降低大學體育活動主辦方下次招商成本,可以借助冠名權來爭取贊助方的“體育基金項目”。這樣一來,通過該基金項目便能與贊助方建立起長期聯系。不難理解,這種模式有助于某商家壟斷本校學生市場。
五、小結
本文從社會效應實現的目的、手段、評價等三個方面完成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的實現途徑構建可從:調研所在區域的體育教學管理需求、積極與對方商討體育教學管理事宜、全過程對體育教學的績效進行評價等三個方面展開。
【參考文獻】
[1] 高德霞.適應素質教育的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 費發洲.高校公共體育選課教學現狀及分析——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2).
[3] 王龍.基于體育全球化視野我國大學體育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4] 姚建軍.大學體育教學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
[5] 徐旸.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