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嘗試欣賞、活動、探究式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封存的聯想,開啟了幽閉的心智。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內趨力。初中學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學習音樂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舞蹈家、有的想做音樂大師;有的是自己愛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應的影響、有的則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褒獎和同學的稱贊……面對學生如此多層次的音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松活潑的教學模式,激發其學習興趣。
【關鍵詞】音樂 欣賞教學 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33.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100-01
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音樂才華較為關鍵的時期,也是培養和熏陶學生欣賞音樂藝術不可忽視的階段。傳統的欣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老師先“講”,學生后“聽”。講詞曲作者生平,演奏者生平;“講”樂器;“講”作品的創作背景,主題思想;“講”作品的曲式結構、速度、力度……洋洋灑灑大半堂課就過去了,等讓學生欣賞時,已興趣全無。因為老師講的太多了,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教師把知識磨得太碎,學生無發揮的余地,他們的積極性如何調動起來呢?那么學生究竟應該如何來欣賞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何在?下面是我對欣賞教學的一些探索。
一、突破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新課程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課后的問題和作業的設計具有開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確定的,這樣做就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畫畫、表演、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結果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百鳥爭鳴的熱鬧場面;有的學生走到講臺前,把黑板擦當作驚堂木,繪聲繪色地講起森林里兩只鳥兒“吵嘴”的故事……,這些都是通過學生的創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的,自然而又富有創意。
二、營造自由民主氛圍,鼓勵學生敢于發現
善于發現問題是創新的火花。要給學生創設一種寬容、民主的氛圍,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教師啟發、引導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幫助學生獨立思考,養成對問題、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問題主動思考的態度和批判精神。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提倡學生大膽質疑,善于發現問題,培養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想象猜測,不束縛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的創造品格。對學生提出的不符合實際的問題和想法,不能批評,要引導。
三、抓住心理需要誘導學生主動探究
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創造性需要等等。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我借助春節聯歡晚會、電視歌手大賽和《同一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會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利用音樂課堂,讓學生一展嘹亮歌喉,來個模仿秀,再將“原唱”與“模仿”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滿足同學們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樂課堂開展一系列活動,如歌曲對唱、為歌伴舞、為曲配樂等,讓學生各盡所能、人盡其才,給學生構建一個釋放激情、展示才華的平臺。青少年學生樂于求異、求新、求奇,為此,我在課堂上總要留出一定“自由”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使課堂變成學生燃燒激情、釋放才智、拓展思維、彰顯個性的探究平臺,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四、激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嘗試創新
首先,以情激趣,喚起學習動機。音樂課中的基礎知識部分比較枯燥、晦澀。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啟思。在講授欣賞課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選曲時,為了使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鼓勵學生模仿天鵝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態,仿效惡魔詭秘、奸詐和不懷好意的神情,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天鵝湖》的音樂物質以及所包含的豐富意境。在這種邊聽邊唱邊舞的活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在其中,陶醉于心。
其次,科學評價,激發創新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贊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
實踐證明,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嘗試欣賞、活動、探究式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封存的聯想,開啟了幽閉的心智。讓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嘗試成功的體驗和樂趣中探究知識、創新思維、拓展能力。這也是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鼓勵音樂創造”理念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