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建筑施工圖設計》在高職高專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建筑施工圖的設計繪圖能力,直接面向市場對施工圖設計人才的需求。本文通過對行業、企業的市場調研,在了解崗位需求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運用項目制教學模式,以獨立的工程項目為載體,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和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了一定改革,以期達到提高教學質量這一目標。
【關鍵詞】 建筑施工圖設計 課程改革 工作過程導向 項目制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101-03
傳統高職高專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采用以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特征的三段式課程結構,所依據和強調的是學科體系的完整,往往無法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可能造成專業理論知識與工作場所實踐知識的脫節。雖然人才培養中有頂崗實習這一重要實踐環節,安排畢業生在建筑設計單位里,在建筑師的指導下,對兩年半來所學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學習,為即將走上社會工作做一個過渡準備。但往往因為學生實踐能力較弱,參與到實踐工程中的參與度較低,處于觀摩狀態。實際參與性不高。
一、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現在,我國職業教育課程已經進入模式探索和轉型的關鍵時期,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引入工學結合課程模式,以改變高職教育沿襲本科學科教育模式,改變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割裂的狀態,讓學生在校期間不但獲得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去工作。作工學結合的課程就是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內容是工,通過工作實現學習。這樣的課程模式將工作系統與學習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技能培養的針對性較強,比較適合職業教育的特點,而工學結合的課程應該是基于工作過程的。
工作過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首先,工作過程是指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強調各個工作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性,其次,工作過程是指完整的工作進程,即工作任務是怎樣被完成的。在現代職業教育中,工作過程是指人完成職業工作任務的完整進程,通常情況下包含著“明確任務”、“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控制”和“評價反饋”等六個階段。我們的課程改革,首先就是要圍繞完整的工作過程提煉合適的工作任務。
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體系,其課程結構嚴格按照工作過程、工作任務的知識結構。對課程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課程體系做整體規劃,先呈現工作任務、理論和操作知識、學習及工作態度,形成則建立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再進入實踐教學環節。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直觀感,而且可以通過所獲得的“結果”,讓學生在成就感的驅動下,激發學習興趣,獲得工作過程知識。
二、《建筑施工圖設計》課程改革的目標
高職高專的教學培養必須要和行業需求相結合。從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介紹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主要面向建筑設計部門、房地產開發企業,培養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從事房地產項目策劃、建筑設計和相關技術管理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1]。根據筆者對各類建筑設計研究院、建設設計事務所、房地產企業研發設計部、規劃局與建設委員會的相關崗位調研,按照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對高職高專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能力要求作如下總結,具體內容見表1。
由此可見,“建筑施工圖紙的設計和繪制”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在各個就業崗位都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圍繞培養學生此項專業技能的課程——《建筑施工圖設計》進行適宜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綜合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筆者所在學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課程是為本專業大三上學期畢業班所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學生在已學完《建筑設計初步》《建筑設計技術與原理》《建筑構造與材料》和《建筑工程CAD》等相關課程與軟件的基礎上,完成本課程的學習,隨后進企業頂崗實習。本課程是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定崗實習中承前啟后的重要銜接課程。按照高職高專建筑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市場崗位需求,本門課程應使學生了解并實際工程的建筑施工圖設計和繪制要求,體驗工作過程,積累崗位經驗。
三、《建筑施工圖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措施
1.以“工作過程”指導下的課程設計
根據筆者的行業調研,建筑師的工作過程一般包括:項目前期策劃、編制各階段設計文件、配合施工、參加驗收和工程總結。在實際的工作中,建筑師工作有時已分化三個方向:建筑前期策劃(概念)、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實施(施工圖設計繪制及服務)。按照崗位目標和能力目標要求,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建筑實施(施工圖設計繪制)的工作過程與就業崗位高度契合,應用度更廣、更基礎。在“工作過程”下的教學設計,核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教學內容的重點是實際工作中所需的帶有一定經驗性質的工作過程知識和技能知識,因此,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以學生獨立完成整套的建筑施工圖為主線,強調實踐教學,通過“假題真做,真題假做”等教學手段,以設計院承接的小型民用建筑設計任務書為作業任務,將甲方招標書、建筑方案投標書到建筑方案設計等前期工作成果作為工作材料,指導學生按照標準要求,完成建筑施工圖設計,合理選擇結構形式和構造方式。并粗略了解建筑結構設計與水、暖、電等設備,掌握建筑設計的步驟、內容與全過程。
與此同時,重視理論的講授,通過課堂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建筑工程設計的步驟與全過程,熟悉建筑設計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之間的關系,掌握其設計內容與設計深度,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相關圖集、標準及政策法規的能力。為學生獨立完成施工圖設計提供方法和步驟。真正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進行高職學生的培養。
2.以工作任務(項目)為載體的教學設計
“項目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根據筆者所做的行業企業調研,結合典型工作過程的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一共選擇5個典型工作任務,大致情況如下:前2個工作任務,屬于理論教學范疇,主要教授進行施工圖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步驟;第3-5個工作任務,就是課堂實踐項目,第3個項目,先由老師一步一步帶著學生完成一整套施工圖的設計與制圖,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掌握施工圖繪制,第4-5個步驟,主要由學生按照前一個項目的步驟獨立完成,老師主要是在旁邊指導,不用手把手的教授。這是一個由難到易,由老師指導到放手讓學生操作的過程。
3.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除了傳統的多媒體教室,一人一機的實踐教學方式,現在科技帶給人們日益便捷有效的交流和學習途徑。課內,師生之間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制圖教室、模型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學校課程網絡、互聯網等教學平臺及教學資源;課外,師生之間可以借助課程網絡信息互動平臺、電子郵件、電話、MSN和QQ等在線聊天工具等媒介,積極拓展新的教學手段,例如,課后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短信、電子郵件、在線聊天等交流形式與任課教師共同探討建筑設計方案,交流設計思想,這不僅及時解決了課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促成高質量的教學方式。此外,去建筑施工現場參觀學習、行業專家進校園開專題講座等課外教學方式也是建筑設計類課程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續。
4.靈活多樣的課程考核設計
“項目制”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學習實訓并監控學習實訓質量,通過一些可量化的考核量表,如自評、互評和師評表。在課程開始學習實訓之時,發給每位學生,讓學生從學習實訓之初就清晰的明白學習的要求和標準,以利于學生自我的管控,利于教師面對數量眾多學生的學習實訓效果的監管。這種考核形式放棄傳統考核由教師評價學生繪圖作業,發展到縱向自身能力的對比,側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課程學習實訓前后對比,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學習的積極性。課程考核總分為100分,其中職業素養占30%,職業能力占70%。基于能力本位課程考核方法,強調的是完成真實項目實際工作任務的能力,檢測的是工作任務完成的成績,主要包括過程考核、目標考核、方法能力考核及社會能力考核。
. 四、教學實踐
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根據筆者學院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制定的教學計劃,安排了2011級4個班級共112名學生,2012級3個班級共94名學生參與《建筑施工圖設計》這門課程改革后的試點學習,并安排了4位專任教師、2位企業設計人員指導教學,專任教師發揮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優勢,企業設計人員發揮工作技能優勢依照課程目標、課程教學設計、課程考核方法,先以真實項目為案例,讓學生了解工作過程,再選擇小型住宅和辦公樓項目提供給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每個班級實訓15課時,實訓時間為期2.5周,每次3小時,成功完成項目。
課程結束后,給參加的班級發放了《建筑施工圖設計》課程教學問卷調查表,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實時調查。通過調查數據了解到:(1)有85.3%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目標基本了解;(2)有75%學生對課程教學安排一開始是有抵觸情緒,但經過課程學習, 86%學生對課程學習覺得有收獲;(3)學生經過課程學習覺得自身各種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升,其中有75.3%學生覺得繪圖能力得到很大提高、65.50%學生覺得施工圖設計得到很大提高、78%學生覺得工作技能得到很大提高、69%學生覺得職業素養得到很大提高。
五、結語
經過兩年的課程探索,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建筑施工圖設計》課程,通過真實項目的“項目制”教學模式,體現了一個真實的、具有濃郁職業氛圍的學習環境,從實踐結果看,學生根據能力特點進行項目實踐,以職業能力標準和職業素養體系進行考核,能讓學生盡早體驗職業工作的現實狀態,強化學生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是比較符合高職教育中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介紹[M]2005.10.
[2]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84號。1995.9.
[3] 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67號2008.1.
[4] 單立欣 穆麗麗 建筑施工圖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
[5]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 郭俊博 陜西教育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