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綜合能力都有重要價值,在初中教學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形勢下初中音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未能完全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建立適應現代化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互動,引導音樂課,共同合作產生音樂欣賞美,已經成為提高音樂課堂教學實效的必經之路。本文結合當前音樂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互動教學、合作教學展開探討,以供廣大工作同仁借鑒參考。
關鍵詞:初中音樂 互動教學 審美情趣 欣賞意識
一、音樂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主體價值歪曲,學生參與度不高。經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初中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主體價值歪曲現象普遍。在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上,部分學校依然是以音樂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教案展開,不允許任何違背“備課本”教學計劃情況出現。過分強調教師主體地位,夸大教師主觀價值,教師神化、權威化現象嚴重,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師在音樂作品欣賞課的教學課堂上,談及對該作品的理解,教師備課時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課堂里,學生回答問題如果與教師“意見”吻合,就會得到表揚;相反,一旦學生觀點與教師“意見”相左,就會被認為是錯誤的、不可取的。這種課堂教學的危害是極大的,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價值,答案“標準化”、“唯一化”,遏制學生想象力和思考力發展,教學內容理解單一膚淺。
2.部分教師對音樂欣賞認識不到位。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中學教師過度追求升學率,在學生文化課成績上關注較多,往往未能將音樂欣賞課放在相應位置,對音樂欣賞認識不到位,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欣賞,為了應對考試,壓縮欣賞課課時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甚至直接取消音樂欣賞環節,未能發揮音樂課程學習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欣賞意識的作用。
二、互動合作教學,提升課堂實效
1.轉變教學主體,加強師生互動。新課程標準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互動,關注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未來的初中音樂課堂,應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樂園。在課堂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能動性,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與過去音樂環境不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音樂課不再是學生接觸音樂的唯一場所,電視、廣播、互聯網等無時無刻不在輸出音樂。通過日常生活音樂的積累,初中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樂喜好和修養。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不再是單純的音樂理論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生音樂興趣及審美情趣形成的引導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揚民主,巧妙創設提問,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見解。此外,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對音樂做適當延伸,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和欣賞價值的流行歌曲,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分工,分別對該樂曲故事背景、內容情節和欣賞做好基本了解,進入課堂教學后,教師選出部分小組代表按照課程設計對該樂曲進行分析,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學生代表在臺上提問時,教師也參與回答,將臺下學生的討論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對樂曲欣賞作出總結和升華,并對課堂中學生的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師生之間通過互動,加深了學生課堂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教學效果顯著。
2.有效互助合作,營造教學氛圍。鑒于音樂本身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將其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營造出“時時有音樂、處處有音樂”的教學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協作欣賞音樂之美。例如,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制作音樂小報、音樂明信片等方式幫助學生從另一種角度理解音樂;充分利用校廣播臺的作用,播放一些學生喜聞樂見且富有欣賞價值的音樂作品,并對作品加以解析,在寬松的環境中達到音樂教育與欣賞的目的。
初中生多處于13—15歲,這一年齡段學生群體活潑好動,記憶力與模仿力都極強,對音樂學習充滿了熱情;音樂教師作為活躍在教育事業第一線最重要的因子,音樂理論素養較高,新型的課堂教學應加強師生合作,取長補短,將學生的青春活力與教師的知識理論緊密聯系起來,體現音樂教學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學生應積極向音樂教師推薦教學素材,將生活中接觸到的好音樂、好作品介紹給老師,豐富音樂課程教學內容,突出音樂課程教學的時代特色;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課外音樂生活的引導,通過建設班級群的方式實現現代化管理,為師生互動合作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在班級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樂,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3.重視欣賞環節,培養審美意識。音樂本身是一門高雅藝術,欣賞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義,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欣賞環節,通過傾聽音樂,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透過作品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走進作者創設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緒,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僅僅停留在聽音樂上是遠遠不夠的,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過多時間聽音樂而耽誤學習的做法偏離了音樂欣賞的本質,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形成,甚至還可能影響學生其他學科學習。重視欣賞環節,教師的指導十分重要,可通過觀看音樂紀錄片、專題片,寫鑒賞小品文等方式將音樂欣賞落到實處,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工作在教育事業一線的部分教師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績。然而,縱觀我國整體基礎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無法適應新課改下全面普及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模式單一、傳統、封閉,存在明顯問題。初中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轉變教學模式,開展互動教學、合作教學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沈雪.初中音樂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2]陳曉艷.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研究[J].學苑教育,2013,21:6.
[3]陶紅.初中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用合作共享音樂美[J].時代教育,2012,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