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很多香港人而言,劉培基的名字幾乎代表了一個時代,他以及他的朋友所牽系起的是香港最為黃金的年代,在那個最好的時代里,他們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后無來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這之后再無所謂的巨星了”。雖然香港只是小小一隅,但從來都不乏巨星與傳奇,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乃至國際,
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文化鼎盛時期,更是呈現(xiàn)群星璀璨的繁榮景象,梅艷芳、張國榮、羅文、黃霑、許冠杰……這一個個今日看來幾乎都是遙不可及的巨星,幾乎都與劉培基有著深厚的情誼。彼時的他正是香港時裝界一顆耀目的巨星。
作為香港時裝界的傳奇人物,劉培基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11歲當上裁縫學徒,憑借著個人的勤勉與過人的天分,為英國最著名的藝術學府St.Martin’s School of Art錄取攻讀時裝設計,學成回港后,一舉將香港時裝設計帶出亞洲以至蜚聲國際,其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從2013年7月展至2014年1月的個人服裝展覽借由其設計的時裝、舞臺服飾、手稿及設計資料照片,回顧了香港的時裝發(fā)展,帶領港人做一次集體回憶。整個展覽展出了近七十套作品,包括二十多套當年為梅艷芳設計的舞臺服,更有劉培基自幼時至今的個人珍藏的照片以及設計草圖、時裝表演紀錄片等等,相互呼應。借由展覽,我們既能一窺這位香港殿堂級時裝設計師的個人歷程,也看到了香港時裝近三十年的演變和這個以“勤力”聞名世界的城市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
設計里“愛的元素”
劉培基成就卓著不僅因為他出眾的設計天賦,亦與其做人勤奮努力、有情有義不無關系,兒時坎坷的經(jīng)歷使得這位設計大師更懂得“人情味”三個字的含義,也因而與當時圈內(nèi)的羅文、陳百強、張國榮、梅艷芳、黃君、林燕妮等眾多代表彼時香港文化的人成為了能夠交心的朋友,眾人識于微時,卻成為了一生的摯交、彼此支持。那些在生活之中幾乎遙不可及、望而卻步的明星、名人,其實都有罕于在人前表達脆弱一面,但在劉培基的身邊卻無一例外地流露出一派真我的性情,劉與他們既是事業(yè)上的伙伴,生活中亦是私交極好的友人。
劉培基雖然早年在英國求學,但他的設計卻有著濃重的東方元素,早年的“東方紅”便是一個極佳的代表作品。雖然工作講求做到極致、盡量將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最好,但他仍篤信創(chuàng)作之外,設計所蘊含的最大的元素就是“愛的元素”。從梅艷芳到羅文再到張國榮,劉培基為這些所設計的舞臺形象、華服幾乎都充滿著濃濃的愛意,這份“愛”對他而言,是超乎了尋常友人,近乎家人一般的“愛”。而這些,并非只有出色的裁剪、設計方能涵蓋的,他將之形容為設計的靈魂,“好的設計一定是充滿著愛的”。
劉培基除了在時裝設計方面擁有驕人的成就外,還是香港樂壇首位形象設計師。他為梅艷芳設計的每一件舞臺服,塑造的每一個形象,都傾盡心思;體貼的設計,精巧的剪裁,都代表著劉培基在時裝和形象設計融會貫通的本領,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造詣。一位時裝設計大師,一代樂壇天后,互相輝映。
與“巨星”一同成長
從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香港娛樂以及文化達至鼎盛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里,出現(xiàn)了眾多巨星,其中成為兩代港人偶像的梅艷芳便是由劉培基一手打造的,而他作為香港第一位形象設計更是開創(chuàng)并引領了當時整個香港的時裝潮流。從1986年梅艷芳初登紅館舞臺,直至2003年她患病舉行告別演唱會,每個階段由劉培基設計、所穿之華服都見證了他與梅艷芳這位“百變天后”亦師亦友的珍貴情義。通過他所設計的這一系列的舞臺時裝,我們不僅看到了一位個性的時代巨星的成長、蛻變與成熟到最后遺憾地隕落,亦看到了香港當代娛樂、港派文化的興盛與崛起和對于整個亞洲的影響。
當年“百變梅艷芳”紅遍東南亞,幾乎有大半功勞都歸于劉培基對其的精心打造,每一次獨一無二的舞臺服設計塑造了眾多梅艷芳的經(jīng)典形象,設計體貼、剪裁精巧,他巧妙地將藝術創(chuàng)作融于對于一位個性藝人的打造。曾見證過上世紀80年代香港樂壇傳奇的人大多會對“壞女孩”“妖女”“烈焰紅唇”等經(jīng)典如數(shù)家珍,劉培基在當時成功地通過形象打造,將歌曲與歌者、舞臺形象設計完美結合,成就了一代傳奇。劉培基的設計生涯長達五十年,幾乎是一部生動的“形象設計”教科書。作為香港“形象造型”鼻祖,他的一生都極具傳奇意味,從兒時便被送去裁縫店學徒、前往英國求學、學成歸來后的個人奮斗直至創(chuàng)辦自己的個人品牌“EDDIELAU”。早年,劉培基曾以梅、蘭、菊、竹作為主題,用上桃紅四季花中國絲綢及黑色法國緞,以西方的剪裁,賦予東方的靈魂,設計了代表中國特色的“EDDIE LAU-東方紅”系列。于1979年分別在香港、倫敦、巴黎舉行大型的時裝系列展,正式打入國際市場。這系列為西方市場帶來很大的震撼,是劉氏創(chuàng)作生涯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除此之外,他受邀為國泰及港龍航空公司設計的制服,更有為名人白雪仙、楊紫瓊、汪明荃、林燕妮等設計過高級訂制服。雖然是一位時裝設計師,但由他的設計串聯(lián)起來所看到的,幾乎是上世紀整個香港經(jīng)濟、藝術和文化的發(fā)展史。
對話劉培基
緣何會有這一次的展覽?
差不多十年前,已獲邀就舉辦個人展覽,但直到兩年前才開始正式籌備,因為今年是自己入行整整五十年,有這樣一個時間點,算是對自己這五十年來的工作和經(jīng)歷的一次回顧。
展覽的設計作品都會原樣呈現(xiàn)么?
整個展覽從服裝、影像、原音重現(xiàn)等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展示,部分服裝甚至超過了三十年,展覽之前全部經(jīng)過悉心的“修復”,將洗破、磨損的地方進行重新的整理復原。因為這些“重見天日”的經(jīng)典衣衫,使得展覽場地內(nèi)的光線、溫度都反復調(diào)試以確保它們不受損耗,室溫一定保持在22.5攝氏度,而因為服裝不能經(jīng)受強光照射,整個室內(nèi)的光度也保持175的強度。
現(xiàn)場很多的人形模特都在內(nèi)里加墊了,原因是什么?
只為求真實還原當時時裝的面貌,凸顯其線條簡約、高雅華貴的氣質(zhì),之所以這么做,是要令所有均能優(yōu)美地展出,但又不想讓服裝去屈就人形,只能改造人形來屈就服裝,力求真實完美地呈現(xiàn)。
展覽中的那一面照片墻,有沒有什么更大的意義?
展覽所展示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生路”,這面照片墻是將眾多個人珍藏幾十年的照片悉數(shù)拿出,與到訪者一同分享自己的“人生”,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們曾經(jīng)驚動過一個年代,才能進入人們的記憶,忘不掉一起走過的曾經(jīng),曾經(jīng)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