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建立“網格化”公園管理新模式(圖一)
黃岡市園林局遺愛湖風景區管理處根據遺愛湖公園管理面積、游客流量、管理難度,按照“將片區明確到人、將責任明確到崗”的思路,將現已開放的景區劃分成7個網格,每個網格設置1個專職管理人員,對網格內的保安、保潔、綠化養護、設備設施等實行動態、有效、全方位的監管,形成“網格化”公園管理新模式,破解公園管理難題,建立“網格化”公園管理新模式,提升遺愛湖公園的管理服務水平。
隨州市嚴把綠化資質核查審批關(圖二)
自園林綠化三級資質的審批權限下放到地級市(州)住建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核查審批以來,隨州市風景園林協會積極主動配合市住建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深入到各申報企業,對不符合三級綠化資質條件的企業堅決不予審批,對年檢不合格的三級綠化資質要限期整改達標,整改后仍不達標的,吊銷其三級綠化資質,3年后重新申請核查報批,為有效規范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為提升隨州市城市園林綠化施工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襄陽市月亮灣一期工程主體完工 濕地景觀初顯現(圖三)
2013年8月,月亮灣公園開始動工建設以“月”為核心衍生“春—江—花—月”的景區主題,建成東西長近3000米,南北寬800米,占地110公頃的月牙形公園,一期工程在三橋以東。目前,東面江灘邊的木棧道路基已完工。在濕地凈化體驗區,12個被稱為“水泡”的大水池一字排開,水由西向東流經各個水泡,可以看到水生植物對水的凈化過程。目前倒數第5個“水泡”作為樣板,已經成型,濕地景觀效果初顯。工程技術部人員介紹,已栽植的植物現進入防暑和養護期,一期工程的景觀在10月后會十分明顯。工程竣工后,從三橋上俯瞰公園,由河堤往江邊,將呈現森林景觀逐步向濕地景觀過渡的效果。
鄂州橘園生態公園動工 (圖四)
由鄂州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的橘園生態公園已于7月10日在洋瀾湖西半湖橘園半島動土開工。橘園半島三面環水,一面臨街,項目占地5.9公頃。公園建設主要包括:生態綠地、廣場、風雨亭、公廁、管理用房、人行健身步道、自行車道、給排水設施、太陽能景觀燈、木棧道、松木護岸、石桌凳、水榭游船碼頭等。園區將劃分為一個個專屬植物園,利用植物不同的生態習性及形態、色彩、特性等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觀區域,打造一座詩情畫意、生機盎然的“綠色公園”,使之成為鄂州市又一個“生態氧吧”和“文化休閑廣場”。
武漢園林系統給綠化帶插管“輸液” 抗旱(圖五)
鑒于去年的大旱天氣,武漢園林系統近日已提前進入抗旱模式,為城市綠化系統植入新型防旱滲漏管,打通“喝水”通道,保衛城市“綠色幸?!?。汲取去年的經驗教訓,在武漢園林科院所專家“支招”下,青山區園林綠化隊決定今年率先實驗給綠化帶土壤打孔,暢通植物“喝水”通道。同時,青山區在去年冬季補種的近200顆行道樹樹根旁植入新型防旱滲漏管也將在今夏抗旱工作中派上用場。
大冶天盛苗木爭創現代科技農業龍頭(圖六)
大冶市天盛苗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2月,主要從事園林綠化苗木的種植、銷售及果品采摘等。圍繞黃石、大冶兩市旅游開發,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種植水平,積極引進高檔園林綠化苗木及果樹品種,同時走溫室苗木種植之路,不斷增加社員和擴大規模,努力建成苗木種植基地2500畝、果園500畝,溫室大棚10個,年產苗木50萬株的大型苗木種植基地,所種植的苗木銷往南京、濟南、烏魯木齊、昆明、北京等城市。目前正爭取在昆明、廣州、武漢等地開設業務聯系點,以進一步擴大市場,提高合作社社員收入。
首個杜鵑良種園落戶麻城 (圖七)
近日,湖北省首個杜鵑花良種園在麻城市龜山茶廠建成并投入使用。良種園毗鄰309省道,種植面積30畝,采用恒溫大棚育苗,已收集毛鵑30余種、東鵑150余種、夏鵑170種、西鵑近110余種。產業園分為基因保護區、幼苗繁育區、成苗生產區、產品銷售區四大區域。本土自主培育的苗木不僅更適合省內土壤和溫差變化,相較省外購買更節約運輸費用和成本。目前,良種園依托龜峰山風景區杜鵑博覽園的品種支持,通過兩年努力,培育出優質抗寒、抗旱綠化用杜鵑花苗,不僅成活率高,而且生長迅速、性狀穩定。
黃陂打造美不勝收的武漢后花園 (圖八)
今年4月,全省綠色示范鄉村建設現場會在黃陂舉行。以“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奮力進取,黃陂區創建林業生態示范區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區已完成造林2萬畝、新開發產業基地2萬多畝;栽植各類苗木230萬株;150個綠色示范鄉村建設工作全面完成;張公堤江河文化公園、西郊公園綠化、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岱黃公路綠化升級改造正式啟動;環木蘭湖生態綠道、景區景觀林改造、城區綠化和街鄉綠化等工程陸續展開。
鄖縣綠水青山釋放生態效益 (圖九)
近年來,鄖縣始終堅持生態為主的發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態濱江新區。全縣已開發或規劃開發的旅游項目有30余個,其中已建成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6個。同時,完善商業網點布局,激發消費活力,物流、餐飲、商貿等產業迅速成長。今年上半年,鄖縣共接待游客178.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24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21.5億元,同比增長76.4%,生態旅游效益凸顯,生態農業漸入佳境。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工業園區16個,入駐企業13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8家,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新型建筑建材、生物醫藥化工、農產品加工等八大新型支柱產業集群。與此同時,該縣大力實施老城區道路綜合改造和美化、綠化、亮化工程,縣城面貌煥然一新。
環荊州古城濕地沖刺國家公園 (圖十一)
日前,環荊州古城濕地正在申報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上月通過了省級專家評審,擬投資2.8億元,用8年建成國家濕地公園。
環荊州古城濕地位于荊州中心城區,以護城河、太湖港河、荊襄河為主體,以九龍淵、古城墻、明月灣濕地、環城北至西門兩河四岸濕地景觀,以及荊襄河濕地為主景,涉及到荊州、沙市兩區11個村及太湖農場,總面積450公頃。濕地內動植物多樣性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21科513種(含栽培206種),脊椎動物28目66科152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兩棲動物1種,鳥類7種。
武漢唯一“國際重要濕地”水質堪憂 (圖十二)
武漢蔡甸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去年10月入選國際重要濕地,是武漢市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目前,湖北僅有洪湖濕地、神農架大九湖濕地和沉湖濕地獲此殊榮。有關監測顯示,近幾年來沉湖濕地核心區水質已降為四類,遠遠達不到規劃三類水體的要求。今年以來,蔡甸區曾組織兩次上游調查,發現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上游至少存在40個以上工業污染源,濕地水質堪憂。
《一種少果懸鈴木種苗規模化嫁接生產方法》獲得發明專利
日前,由武漢林業果樹科學研究所、武漢法雅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和華中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一種少果懸鈴木種苗規?;藿由a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本發明涉及一種少果懸鈴木種苗規?;藿由a方法,以速生懸鈴木為砧木,與1-2月份假植備用,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于氣溫回暖、樹液開始流動前的晴天進行嫁接,其中嫁接流程由傳統的先栽砧木再進行嫁接的模式調整為“先嫁接后栽植”的模式,保證了苗木在短期內快速栽植和高效嫁接,同時保證了嫁接成活率在90%以上,實現產業化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