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三亞海棠灣“海棠之門”廣場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海棠廣場在設計施工中,大量地應用了新技術·……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記者:海棠廣場是海棠灣旅游區的門戶,在廣場設計之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盛聶銘:從2010年初我院經國際競標獲得該項目設計權,到12月施工圖出圖,歷時近一年,但工程施工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全面竣工,可見我們的準備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充分的。這中間的過程也相當痛苦,三易其稿,大面積修改。
設計工作中,我們深入現場踏勘,發現廣場位置正對海,風浪很大,風一大沙就很細。大家都知道細沙的流動性很強,不堅實,如果在沙灘建房,容易垮塌。并且,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沙灘上建廣場,毫無頭緒。我們不斷地翻閱資料,與同行交流,確保在百密而無一疏的情況開始動工。
記者:的確,在沙灘上建廣場不是一件容易事。那么,在沙灘上種植物也不簡單吧?
盛聶銘:關于這一點,就要提到椰糠改良土壤技術的應用。椰樹是海南本土樹種,椰糠是椰子外殼纖維粉末,是從椰子外殼纖維加工過程中脫落下的一種可以天然降解、純天然的有機質媒介,是一種環保型農作物栽培土壤改善基質。
椰糠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以充分保持水分和養分,減少水分及養分的流失,有利于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很好的吸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防止植物的根系腐蝕,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可以保護土壤,避免造成泥漿化;具有緩慢的自然分解率,有利于延長基質的使用期。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其改良原土壤的理化性質,就是用椰糠、有機肥、中沙、紅土對原有土壤進行充分的改良,這樣就有效保證了喬木根部土壤的保濕性、透氣性,為植物根部的盡快生長提供最佳的水、氣環境,提高了苗木的存活率。
除此之外,我們在大樹及地被等植物的養護過程中使用了微灌技術,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降低了維護成本。微灌技術具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力成本、降低工程投資、防止水土流失等優勢,這點對在沙地上的改良土壤特別重要。
記者:說到工程技術上的難點,這個工程還有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盛聶銘:首先是廣場排水方面。由于廣場位于城市道路與大海之間,面向大海廣場的整體走向是城市道路處高、濱海處低。依當地環保部門的規定,為避免水土流失,雨水不能直接向海灘排放,而依據重力流的原理,我們廣場收集的雨水排不進城市雨水系統。
經過多方考察,我們選取雨水滲濾技術來解決廣場雨水排放問題:設計采取了在廣場上增加截水溝密度,在綠地內用設有暗管的排水溝槽的方案,溝槽既收集雨水,又能讓收集的雨水在溝槽內且流且滲透,并通過排水溝槽內的包有土工布的多孔波紋管將溝槽內剩余的雨水排至終端的滲濾塘,最終在滲濾槽內排解雨洪水。
其次是冷霧的新型應用。三亞地處熱帶,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旱季氣溫高、干燥。為給游人提供舒適宜人的游覽環境,也為塑造廣場景觀形象,我們在入口廣場假山、奔牛噴泉、休息長廊,綠化景點等處布設冷霧系統。冷霧系統在給人帶來清涼、美觀宜人感受的同時,還能增加空氣濕度,為新栽植物提供一定的養護作用,提高了苗木的存活率。
憑心而論,現代景觀設計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應用適當的技術手段解決設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項目成敗的關鍵,我們認為生態的有效保護、資源的延續利用,適當的技術解決方案才是今后園林景觀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