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于2011年,將風景園林學科由原來的三級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形成了城市規劃、建筑、風景園林并重的人居環境科學三大支柱。風景園林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特點是綜合性非常強,涉及規劃設計、園林植物、工程學、環境生態、文化藝術、地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匯綜合,擔負著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建設與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風景園林行業的發展,由此走上了她本來的軌道。然而,現實中的風景園林,一些讓人遺憾,甚至痛心的現象,還在不時發生,時刻提醒著我們這些園林人,當慎之、戒之。
一是生搬硬套:主要表現為專業功底薄,設計模式化,不求甚解,盲目抄襲。在景觀設計中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做法的問題。我們走過了廣場熱、大草坪熱、高爾夫球場熱、移植大樹熱等。對于這些設計似乎批判多、肯定少,其實在各種思潮與創新中,那些項目都融合了當地環境取得的好效果。但是,在學習各種優秀案例的中卻忽略了場地的適應性,脫離了周邊環境,生搬硬套、盲目的設計才是問題的癥結。
二是急功近利:主要表現不顧風景園林專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為追求利益而獵奇、求新。本著市場為大的主旨,忽略場地關系、比例尺度關系以及傳統美學的基本規則,采用夸張的手法,設計出許多“莫名其妙”的作品或“涂脂抹粉”假古董。忽略了功能的需求和場地的特質。貌似與城市結合空泛的大尺度空間或是毫無細節或是抄襲國外經典小品、怪異的線條、構筑等。誠然,某些做法在視覺上吸引了部分人的眼球,沖擊力超強,其震撼力雖然與“褲腰帶”、“馬桶蓋”、“福祿壽”等的建筑比不上,卻也有些讓人汗顏。過分的趨利行為導致了一些設計項目的“短命”。
三是嘩眾取寵:主要表現在,學藝不甚精,又想取巧鉆營設計出了不少媚俗作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說的:“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筆者認為風景園林師應該建立崇高的敬業精神,要有專業理想;應該加強自身的專業砥礪,真正具備完成風景園林工作的功底;還應有良好的心態和抗壓能力,風景是不能太急于求成的。
首先就要尊重自然,以人為本。以虛心態度,根植生活,滿足群眾需求;以傳承精神,兼收并蓄發展傳統園林;以創新精神,多方融合提升園林品質。
我們在如此多的國內外優秀案例中,不僅僅是把圖面可以做得多么美,而是要學習其本質,嚴謹的數據分析方法、多學科的融合、生態設計的理念等等。“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同樣,百姓的需要就是園林設計之源,無論是粗獷還是精致的園林作品,最終都是為百姓所用。本土設計師優勢在于 “接地氣”,對于本土文化的了解、場地與材料的熟悉等。如果我們的設計目標不是給百姓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其必是短視或是空泛的。因此,設計師應有一顆愛生活的心,融入生活的態度來創造有活力的作品。
五千年的發展史為園林沉積了太多優秀的特質。園林需要個性和魅力,我們不是要做中國傳統園林的“衛道士”。同濟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常青說“與古為新”,我們一定要和古代的東西一起往前走,不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改掉、拆掉。新華社記者王軍認為,城市應該在這 “文化兼并”大潮中,抗拒“特色危機”,珍存并延續自身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遺產。作為園林設計師,我們應該對于各專業融會貫通,以嚴謹的專業精神、浪漫的情懷營造富于時代氣息的作品。
設計師要留時間給景觀自然發酵,而城市也應該給我們的景觀以自然完善的時間。同樣,作為設計師本身也要留時間給自己,耐得住寂寞,以虛心的態度學習、總結先進的理念,多方融合,才會使園林景觀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會融合城市歷史和文化,將城市文脈延續,營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