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城武漢,有著“百湖之市”的美譽。
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各種湖泊看成連綿水域的話,城市的陸地就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則如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碧綠色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里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
黃鶴樓,恰好位于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
千百年來,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廢屢興,興廢之間,似乎都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緊密相連,因而詩家有言:國運昌則樓運盛。
如今,在清末基礎上重建的黃鶴樓不僅見證著盛世,更見證著武漢這座城市蓬勃和旺盛的發展力。
黃鶴樓中吹玉笛
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吳王孫權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據說是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
時光推移,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至唐朝,黃鶴樓的軍事性質已不復在,她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它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圣地,據傳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 :“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圣跡。
然而世事無常,在戰亂頻仍的中國歷史上,黃鶴樓多次遭到摧毀。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歷史人文兩相宜
新中國建立后的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1985年6月落成,較之前者,更加雄偉。
如今的黃鶴樓公園,占地600多畝,西起司門口,東止大東門,因山就勢,錯落有致,亭臺之間,花木扶疏。
游覽黃鶴樓,不僅只是為了體驗偉人“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胸襟,更是為了對自然的親近,對歷史的緬懷——在現代城市中,尚能有一處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結合得珠聯璧合的景觀,本身就是奇跡。
公園的南大門開在半壁,在路邊抬頭仰望,一塊大大的牌匾上書“黃鶴樓公園”。進門拾級而上,發現走過的只是個門廳,里面別有洞天:一條十余米的“黃鶴古肆”橫亙在門廳與南大門之間,兩旁的小店里,各種小商品琳瑯滿目;過了門廳,再登上十幾米高的臺階,才是真正的南門,四周青瓦白墻,造型古樸,不失雅致。
進門便是一個鵝池,池邊翠柳倒映,水中紅鯉嬉戲。環顧四周,滿目蒼翠,卻不見黃鶴樓,緩步跟著指示牌走。過鵝池左行,進門廊,經一小院,上斜坡,再穿過一條竹林小徑,抬頭看時,已豁然開朗:一座50多米高的塔樓佇立在石臺之上,樓共五層,金色琉璃瓦屋面,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仿佛展翅欲飛的鶴翼。
據介紹,此型大有淵源,稱為“四邊套八邊”,謂之“四面八方”。樓四周還有銅雕、牌坊、亭臺等建筑,如眾星拱月般拱衛著主樓。
主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
一入樓里,立刻被大廳里一幅巨大的彩色瓷畫《白云黃鶴圖》吸引,整幅畫面大約3層普通樓房(大約10米)高,畫中一樓一鶴,樓在云霧中,仿佛人間仙境;鶴栩栩如生,幾欲破墻而出。兩旁立柱上,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沿著樓梯繼續向上,二層大廳內,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和現代6個時期的黃鶴樓模型,形制各朝皆不相同,均高古雄渾;正面墻上,有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在黃鶴樓的活動。
三層樓內,有組畫《人文薈萃》,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崔顥、李白、岳飛、陸游、辛棄疾、黃遵憲、康有為等登樓賦詩的情景;四樓大廳用屏風分成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每往上一層,視野便開闊一分。站在頂層舉目四望,大江兩岸的景色盡收眼底:滾滾長江遠入天際,萬里長江第一大橋在腳下蜿蜒,晴川閣夾江相望,鸚鵡洲芳草萋萋,讓人不由得豪氣頓生,心曠神怡。
特色景觀相陪襯
從黃鶴樓下來,不妨在公園里信步游玩一番。如今的黃鶴樓公園,逐步建設成為集觀光、購物、休憩、文化、餐飲活動于一體的全方位服務格局。
公園內,相繼建成了白云閣、李白擱筆亭、九九歸鶴圖、落梅軒、岳飛銅雕等大型景點70多個,她已經是由亭臺樓閣、榭廊雕坊,和人文、自然景觀組成的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名勝區。
一路東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千禧吉祥鐘”。此鐘鐘名取20世紀和21世紀的連接之意,鐘體材料為銅合金,含黃金2.1公斤,銀8.4公斤。它身重20噸,蒲牢1噸,口部直徑3米,高約5米,是明朝永樂大鐘以后中國鑄造的最大銅鐘。敲敲“千禧吉祥鐘”,無論是祝福國家繁榮富強,還是希望父母身體健康,都是很好的念想。
坐落在蛇山高觀山山頂的白云閣,是從側面觀賞黃鶴樓、蛇山、長江的極佳景點。白云閣歷史上曾是南樓的別稱,閣名源于唐代詩人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閣,閣名由史學家周谷城書寫。她坐北朝南,外觀為塔樓式,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安靜典雅。
黃鶴樓故址內,保存得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當屬勝像寶塔。她也叫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或元代白塔。勝像寶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于它的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又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說,曾被誤封“孔明燈”的稱號。寶塔塔高約9米,座寬近6米,采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筑。塔體內收外展,遒健自然,整體造型由基座向上逐漸收縮,尺度愈縮愈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看上去雖然不大,但莊重持穩,具有濃厚的端莊美。
除了上述景點之外,如果你熱愛歷史人文,肯定會流連于黃鶴歸來銅雕、九九歸鶴圖浮雕、擱筆亭、古碑廊等處,倘若你喜歡觀賞植物花卉,不妨到紫薇苑、杜鵑園、梅園、百松園等三個特色植物園觀賞游覽一番。
紫薇苑位于蛇山南坡,光照良好,雨水充沛,西側毗鄰落梅軒,東側靠近岳飛廣場,自西向東依次分為“疏林花谷”“詠薇花境”“壽星滿園”“曲水流觴”四個景觀區。公館管理處因地制宜,對現存大量的山崖、陡坡進行綠化改造,營造出紫薇勝景。除了種植紫薇為主的開花植物,另外種植四季不同季節開花的花灌木,形成錯季植物景觀,別有風味。
杜鵑園環繞在白云閣周邊,占地4000多平方米。據悉,自1986年開始興建時,公園管理處從浙江寧波運來一萬多株杜鵑苗木,廣泛種植,次年即形成觀。杜鵑園以花期較長的夏鵑為主,每年五六月份,簇簇山花爛漫如錦。園內還配植少量紅楗等小喬木,更把杜鵑園裝扮得高低錯落、色彩豐富。
梅園緊臨杜鵑園,占地6000平方米,她是三個特色植物觀賞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園。園內千株梅花共有20余個品種,多從東湖磨山的梅園和馬鞍山引種而來。其中粉紅朱砂、小紅朱砂、變綠萼、小綠萼、銀紅臺閣、玉蝶、豐后梅等俱為梅中珍品。梅花是武漢市市花,公園依山植梅,以梅飾山,不僅增添了公園的景觀,豐富了游覽內容,更使得游客有了賞梅的好去處。
百松園初建時,將雜樹全部清除,從黃陂、新洲、漢陽、武昌、洪山組織調運適于蛇山生長,且有觀賞價值的大型松木馬尾松、濕地松等100余棵移栽此園,當年即見成效,所植松木全部存活。后又陸續補種部分黑松、羅漢松等,逐漸形成了四季常青、松濤起伏的松林景觀。松為百木之長,“鶴騰于松”被人們視為吉祥之兆,以蒼勁古樸的松林來襯托金碧輝煌的黃鶴樓,更加雄偉壯觀。
欣賞美景之余,不妨觀摩一番具有濃郁楚風的歌舞。
《國語·周語》載,金類樂器中以鐘為貴,當時的青銅編鐘是與鼎、簋并列的禮樂重器,被視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今,在響譽世界的黃鶴樓中,黃鶴樓藝術團以其金聲玉震,笙瑟諧鳴,重現那氣派恢弘的古代宮廷歌樂舞,足以展示楚人“勵精圖治”的精神和“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氣魄與豪情。
國運昌則樓運盛
處處景觀處處畫,滿目青翠接不暇。
先天的優勢加上后天的努力,黃鶴樓公園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2000年,黃鶴樓成為國內首家通過ISO14001國際環境標準認證的旅游景區;2006年,又率先在全國評為AAAAA景區。公園重建開放29年來,先后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近80位,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游客約4000萬人次。而今,她已成為武漢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29年來,黃鶴樓公園管理處在加強景觀改造升級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以文興園”,不斷豐富和發展當代黃鶴樓文化。如今,“黃鶴樓系列文化叢書”如《黃鶴樓詩詞賞析》《黃鶴樓古今名家書法選》《黃鶴樓碑廊詩注》《黃鶴樓志》等出版發行;黃鶴樓還收藏了近百位當代書法家、畫家、金石家、作家、詩人的作品,其中有李可染、李苦禪、沙孟海、陳立吉、賀飛白等書畫界權威人士的筆墨真跡。
這些文化財富既為黃鶴樓增添了文化氣息,又豐富了文化底蘊,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來黃鶴樓視察時,贊揚黃鶴樓“三味”(文化味、古味、湖北味濃厚),“三棒”(樓棒、字棒、畫棒)。
登蛇山,觀名樓。尋景覓幽,怡情悅性。
前不知其所窮,后不知其所止。
正如詩家所言:國運昌則樓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