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軍
供應鏈企業利益分配淺析
文/張文軍
摘 要:基于公平優于效率的原則,筆者從有效投資額、風險的大小及企業的滿意度三個方面對以shapely為基礎的供應鏈利益分配方法進行了改進。
關鍵詞:shapely法;有效投資額;風險;滿意度
供應鏈企業合作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供應鏈企業間的利益分配對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合理的利益分配能抑制組織中的“搭便車”行為,而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則會嚴重挫傷一些成員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供應鏈的穩定。協作企業的利益分配主要有3種方式:固定支付模式、產出分享模式和混合模式。固定支付模式是指由協作企業中的盟主以事前約定的固定報酬支付給其成員企業;而產出分享模式則是所有成員企業通過事先協商好的比例系數從總的利潤中取得屬于自己的一份;混合模式是前兩種模式的綜合,也是實際運作中應用的比較廣泛的一種模式。
目前,很多文獻研究了動態聯盟和虛擬企業利益分配問題,主要的方法有shapely值法,簡化的CRS,Nash協商模型以及群體重心模型。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提出以shapely值法為基礎,在考慮供應鏈上各企業在實際運行中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對Shap ley值法做出一些改進調整。
Shapley值法是解決多人合作對策問題的一種數學方法。當n個人從事某項經濟活動時,他們中若干人組合的各種合作形式,都會得到一定的效益,當主體之間的利益活動非對抗時,合作中主體人數的增加不會引起利益的減少。所以,n個主體的合作將帶來最大的效益。其中其中,si是集合I中包含成員i的所有子集,s是子集S中的元素個數,n為集合I中的元素的個數,w(s)為加權因子,v(s)為子集S的效益。v(si)是子集S中除去企業i后的可得效益。

例如,設由三個企業組成的供應鏈,他們共同運作一個項目,A、B、C合作則總收益為150萬元;如果A、B,C三個企業各自獨干,則收益分別為:30萬元,20萬元,10萬元。若A、B合作,則獲利80萬元;A、C合作獲利90萬元;B、C合作獲利60萬元。
利用式(1)則得到:p(1)=10+13.33+10+30=63.33萬元,同理可求得:P(2)=6.67+8.33+8.33+20=43.33萬元,P(3)=3.33+10+6.67+23.33=43.33萬元
可見,基于shape ly值的利益分配不是平均主義的分配,也不是基于比例的分配,而是基于貢獻大小的利益分配方式。
傳統的shapely值法在進行利益分配時僅考慮了各企業的貢獻率,而沒有考慮各企業的實際情況,比如有些企業為什么整個供應鏈的利益做出了犧牲而增加了成本,為了供應鏈預期目標的實現而面臨更多的風險,但是它的貢獻率卻并不高?因此這種分配方式是缺乏公平的,與我們國家貫徹的公平、效率原則相背馳的,需要對其做出調整。
2.1有效投資額。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家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必然考慮投資與回報相匹配,這里的投資額包括技術成本、人力成本、啟動資金以及融資成本。在應用傳統的shapely值法對供應鏈的利益進行分配時,僅考慮了各企業的貢獻率,沒有體現出企業間投資額的差異,這與實際情形不符。按照投入與報酬的對應匹配關系,可對shapely值法分配策略進行調整。調整方向為企業的投資額越大,應分得的利益就越大。
這里所說的企業投資額,并不是各個企業在供應鏈實際運作中的實際投資額,而應該是有效投資額,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一點就是這里我們所說的供應鏈是成熟的、穩定的供應鏈。我們在研究供應鏈時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追求的是整體最優,在整體最優的前提下來研究鏈上各企業的投資狀況。由于鏈上各企業之間同物流各環節之間的關系一樣,存在效益背反原則的,所以并不是每個企業投資的越多,對供應鏈就越好。它都有一個度在里面,只有在這個度的范圍它才能對整體有利,超過這個度不但不會有好的效果,更甚可能帶來負面效應。所以我們在這里說的投資因素指的是有效的投資。
假設供應鏈上i企業的有效投資額為M i;由于傳統的shapely值法不考慮個節點企業的投資額,默認各節點企業的投資額份相同(以1/n表示),對投資額作如下處理:

當ΔIi≥1時,表明i企業的有效投資額實際貢獻大于shapely值的默認值,應相應地增加i企業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當ΔIi≤1表明i企業的有效投資額實際貢獻小于shapely值法的默認值,應相應地減少i企業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
假定供應鏈的利益總會為R,各節點企業的利益分配值為p(i)0,則考慮投資因素后的利益分配貢獻值為p(i)1=p(i)0×iIΔ
2.2面臨風險的大小。傳統的shapely值法求解供應鏈利益分配時體現風險因素的差異效應,而是默認為每個企業承擔的風險都是一樣的,對由n個企業組成的供應鏈而言,每個企業承擔的風險為1/n,而在現實中,企業處于不同的供應鏈其所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故與實際情況不符,需要進行調整,調整的方向為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面臨的風險是復雜多變的,主要有開發與設計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技術風險、組織風險、生產運作風險及政策風險等。我們可以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層次分析法、神經網絡等方法來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評價,求出其面臨的風險系數,然后對分配模型進行調整。假設企業面臨的風險系數為Xi,對風險值做如下處理

ΔRi表示i企業面臨的實際風險與默認值的比值。當ΔRi≥1時,表明i企業在供應鏈中承擔的風險大于默認的平均值,應增加i企業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當ΔRi≤1時表明i企業在供應鏈中承擔的風險小于默認的平均值,應減少企業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
假定供應鏈的利益總會為R,各節點企業的利益分配值為p(i),則考慮風險因素后的利益分配貢獻值為p(i)2=p(i)1×
以上兩種調整方式反映了我國分配方式中所堅持的公平原則,即誰付出的多,誰得到的就多,誰承擔的風險大,誰的收益就大,除了公平原則外,我們還應該兼顧效率原則。
2.3企業對獲得利益的滿意度。滿意度是指各企業最終的利益分配系數與期望的利益分配系數之比。我們知道,供應鏈整體利益實現的關鍵在于企業之間的合作效率,而企業間合作效率則主要取決于供應鏈上各企業的滿意度,成員企業滿意,就會有繼續合作改進的愿望,則供應鏈協同效率就能實現,各成員企業都能從中獲得協同利益,反之,滿意度不高,則合作的效率低,甚至有退出供應鏈的危險,不利于供應鏈整體和長期利益的實現。

考慮到滿意度因素對shapely值法求解供應鏈利益分配結果的影響,對滿意度指標作如下處理:

當ΔSi≥1時,表明shape ly值法默認的企業i的滿意度過低,應增加企業i的滿意度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ΔSi≤1時,表明shape ly值法默認的企業i的滿意度過高,應降低企業i的滿意度在利益分配中的權重。
修正后的利益分配值為:P(i)3=p(i)2×SΔi
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直接關系到供應鏈的穩定和高效,應該采用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來進行。基于些原則,本文從有效投資額、企業面臨的風險及滿意度三個方面對傳統的shape ly值法進行了改進,使利益分配結果更具合理性,更能體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從而為相關決策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葉茂.一種考慮風險的供應鏈伙伴利益分配方法[J].價值工程,2008(2):62~63.
[2]王岳峰,劉偉.考慮權重的Shap ley值法虛擬企業伙伴利益分配策略的改進[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5,26(4):48~51.
[3]戴建華,薛恒新.基于Shapley值法的動態聯盟伙伴利益分配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O 04,12(4):34~37.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