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委員,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梁卓仁認為,廣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粵西湛江地區從漢代開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廣州在公元3世紀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近代以來,廣東人飄洋過海,“下南洋”、“走非洲”、“奔拉美”,廣東文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亞太地區影響深遠,廣東華僑在當地的經濟、文化甚至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力強,文化認同度高。因此,廣東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十分有利的歷史人文優勢。
同時,廣東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鄰近東盟,面向亞太,位處日韓——東南亞——大洋洲這一亞太經濟走廊的中心位置,是中國通向世界的橋頭堡,對外交流區位優勢突出。廣東水網密布,海洋資源豐富,天然良港眾多,大陸海岸線居全國第一位,具備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2013年,GDP總量和進出口總額均突破萬億美元,經濟總量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資本相對雄厚,各項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外向經濟輻射能力強,制造業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突出,具有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優良的經濟基礎。
當前,山東、福建、廣西、海南等沿海省份,紛紛抓住機遇,依托各自優勢,提出了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戰略構想。廣東是海洋大省,海洋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廣東爭創發展新優勢的重要依托。加快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是打造廣東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發展臨海先進制造業,發展海洋經濟的必由之路。
廣東省經濟總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但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迫切需要廣東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建設并依托海上絲綢之路,能夠讓廣東更好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直接交流合作,加強與東盟及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和現代產業集群,推動產業不斷向高端發展,實現“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轉變。
長期以來,廣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著重陸輕水的傾向,水運運輸“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輕”的特點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廣東港口規劃滯后于港口經濟的發展,岸線和港口資源的使用效率偏低,航道開發和維護投入不足,航運業大而不強,與廣東經濟強省、外貿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也制約了廣東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能夠充分依托珠江航運干線的水運優勢,進一步推進江海聯運、水陸聯運,更好地發揮珠江水運聯接大西南、連通港澳、直達東盟、通達世界的樞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