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廣西政協委員、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貝學賢辰表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延伸,“兩者關系猶如電車與電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加快與東盟在各領域合作的重要推力。
廣西政協委員、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呂余生說,作為中國—東盟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廣西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已“先行一步”。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迄今已走過“黃金十年”,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論壇亦已舉辦七屆,推動了與東盟港口、旅游等一系列合作。中國—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高官會通過《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路線圖(戰略框架)》,優先推動港口物流、金融領域的發展。主要面向東盟海上城市的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實際上與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宗旨相一致。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新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東盟合作“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認為,2014年,廣西將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暨第8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同時通過爭取建設海洋經濟合作區、打造港口合作網絡和臨港產業帶以及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建設,加強與東盟海上互聯互通,培育友好城市和人文交流圈,推動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圈。
廣東: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表示,要抓住中央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機遇,加強與東盟各國及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抓住國際產業和資本新一輪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直接交流合作。
省政協委員田亮說,廣東省沿海地區已建成一批游艇會及游艇游船碼頭,但境外游艇來到中國,需要交納高額稅費。建議建立協調機制,協調好郵輪游艇旅游業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為郵輪游艇旅游企業辦理上牌、船檢、航行、保險等手續措施時,給予扶持。
民盟廣東省委建議大力促進廣東郵輪經濟發展,比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國際郵輪運營公司和郵輪旅游代理公司進駐廣東或設立辦事處,吸引國際郵輪停靠廣東港口,漸次開辟國際郵輪航線。
福建:
福建省省長蘇樹林代表福建省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福建將抓住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遇,鼓勵有條件企業加快“走出去”,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
澳大利亞僑胞江雄認為,福建與東南亞國家關系密切,閩籍華人華僑多數分布在東盟國家。2013年,外交部批準支持福建省搭建“中國—東盟海產品產業合作暨交易平臺”,并籌建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等機構,因此,福建在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
福建政協委員呂培榕向大會提交《關于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納入專項規劃的建議》,建議將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納入專項規劃建設,從經濟、歷史、文化、品牌及旅游等高度,打造出一個系統化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方案。
福建政協委員楊俊峰則提出《支持泉州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合作先行區的建議》。他認為,海上絲綢之路自古就是連接亞、非、歐、美的大動脈,是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而新時期的“海絲”可作為拓展國際經貿合作新通道。
小資料: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以及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陶瓷為主要出口物品。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歷代有所變遷,但只有泉州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他城市港口并無獲此殊榮。
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具體路線是:由廣東、福建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波斯灣、紅海,將中國生產的絲綢、陶瓷、香料、茶葉等物產運往歐洲和亞非其他國家,而歐洲商人則通過此路將毛織品、象牙等帶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興盛一時。當時的意大利人就是由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又由海上絲路返回本國的,他的游記里記載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許多“香料之島”。
由于時代的變遷,海上絲綢之路自1842年鴉片戰爭開始后就走到了盡頭。當前,廣西北海、廣東廣州、福建泉州和漳州及福州、浙江寧波、江蘇揚州和南京、山東蓬萊等9個曾經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港的中國沿海城市正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