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世耿
【關鍵詞】鄉土地理教學?搖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35-02
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地理,是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理想場所,開展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現以教學湘教版八年級初中地理《農業》一課為例,在教學完課文后,筆者將家鄉的生態養雞場作為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基地,以“我們從生態養雞場得到了什么”為主題,談談如何將地理知識與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一、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教學設計
1.活動主題:我們從生態養雞場得到了什么。主題內容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動目標:考察生態養雞場的地形、氣候、植被、資源等情況;了解養雞的過程及生態養雞場的經營管理情況;用地理知識說明生態養雞場的生產、環境、資源三者之間的關系,討論生態養雞場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相應的建議;搜集資料,調查走訪,做好實驗項目的設計和規劃;實施農業小項目生產。
3.相關知識:地理、生物、旅游、家禽養殖等。
4.理論依據:生活的地理、實用的地理;人與地理之間的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
5.活動工具與材料:互聯網、家禽養殖與市場營銷材料、移動電話(具備攝影、攝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學會觀察地理環境;學會獲取、分析和綜合地理信息;應用地理知識。
7.對學生的評價:要求學生能夠回答生態養雞場如何搞好生態養殖這個問題,至少說出2個理由;利用地理知識至少發現一個資源利用、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問題;利用材料找出1~3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尋找合作伙伴,學會推銷自己與說服他人。
8.實踐操作: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圖和規劃,合理選擇實踐場地;學會適時調整實踐的思路和方向,使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9.反思與總結:學生能夠組織文字進行總結,交流和展示活動成果。
10.時間安排:課堂教學2—3個課時,考察實踐活動基地2—3個小時,探討總結1—2個課時,研究與實踐活動10個雙休日。
二、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
(一)精選基地,創設情境
在家鄉,有學生熟悉的地理環境,從身邊的地理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養雞場作為實踐活動基地,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還遵循了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基地選擇的真實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點,有利于教師現場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方便學生與家長、親戚、朋友的溝通與合作,為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二)考察基地,思考問題
讓學生帶著問題考察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基地,是達成活動目標的關鍵。因此,在開展活動前讓學生介紹養雞的知識或描述生態養雞場的情況,從中發現自己在養雞問題認識上存在的不足,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考察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生態養雞場周圍是什么地形;從植被類型角度概括該活動基地的氣候特征;生態養雞場周圍的環境怎樣,附近有什么資源;從養雞場的選址上看,養雞場主人利用了哪些資源;生態養雞場的規模及經營情況怎么樣;如何利用環境進行病蟲害防治;養雞場除了養雞,還種植了哪些農作物,是否發展了其他產業。這些問題不僅全面、層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啟發性和實踐性。
(三)組織探討,解決問題
將以上問題分配到各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探討。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討法,得出生態養雞場屬于農耕區畜牧業,養殖戶利用山上氣候溫暖、生物多樣化的優勢,發展生態養殖,使得雞肉鮮嫩甜美,市場前景廣闊這一結論。再如,采用類比探討法,將家庭養雞與規模化養雞場作比較,發現家庭養殖規模小,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資大,收益低,而生態養殖場由于具有比家庭養殖更為良好的環境和技術,能夠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又如,采用綜合性探討法,從地形、氣候、環境、技術、市場等方面闡述該生態養雞場取得較大成功的原因。各個小組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探討活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在掌握學習地理方法的同時,把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四)深入研究,發現問題
各個小組完成討論活動后,全班學生進行交流,集思廣益。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深入走訪調查,利用和生態養雞場場主一起養雞的機會,深入研究問題。比如:從資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該養雞場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條件,達到了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沒有充分利用條件,該怎么做;從環境問題角度考慮,該生態養雞場是否可以升級為現有的生態環境圈,從而擴大養殖規模,提高收入;根據該生態養雞場的自然條件,還可以發展哪些產業,從而實現多種經營。通過深入研究,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明白人類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資源,才能達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和諧統一。
(五)收集信息,實踐操作
經過多方研究和論證后,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于是就有了躍躍欲試的沖動。這時,教師要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學以致用。否則,本次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將會變成“紙上談兵”。在開展實驗項目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市場、實驗對象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寫出簡單的評估報告,并在報告中注明市場前景、需要承擔的風險、操作過程,尋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廣自己的實驗項目。有的學生根據生態養雞場存在的不足,設計出了新的發展規劃。比如:在現有的植被的周圍種植靈芝、金銀花、牧草,養殖蜜蜂、蚯蚓等,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利用養雞場周圍的荒地種植果樹、竹林,竹林下可以養雞,雞棚邊養殖粉蟲,用蟲糞、雞糞種植玉米、蔬菜,從而降低養殖的成本;生態養雞場旁邊的水庫可以養殖魚、蝦等水產品,除了可以用小蝦喂雞,還可以在雙休日、節假日開展垂釣、林間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動,實現農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有的學生與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聯系,取得各地超市銷售本地農產品的訂單,因地制宜地種植甜椒、甜玉米、田筍、蘑菇,養殖麻雀、牛蛙、山雞、野鴨等,實現農業的市場化。
(六)善于總結,形成碩果
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學習任務,學生要學會觀察、思考、論證和操作,還要學會總結、歸納和反思。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思考從中收獲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備了開展實踐活動的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處事風格。學生進行總結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寫心得體會報告,總結學習地理的方法,利用調查報告制定生態養雞場的未來發展規劃,開展瓜果、玉米、土特產展銷會等。
三、幾點啟示
1.選擇的鄉土地理實踐活動基地要具備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筆者所在的縣城有許多地理資源可供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們選擇了既普通又實用的生態養雞場作為實踐活動基地,學生在熟悉的地方,利用所學的知識,開拓創新,改變家鄉經濟單一、落后的面貌,把古老的養殖業變成現代化的訂單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2.開展實踐活動要注重過程。學生在這個實踐活動過程中,學會了與人溝通、合作,學會了如何獲取、加工、利用地理信息,學會了觀察地理事物,并對這些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也學會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實際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學生在邊學習邊實踐中,逐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
3.張揚學生個性,優化學習地理的過程。在家門口開展的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們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設計的實驗項目都各有特色,體現了深刻的認知體驗。通過此次鄉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如何學習地理的方法,還提高了學習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