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玲
【關鍵詞】閱讀教學?搖文本解讀?搖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92-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真正得到啟發,有所收獲,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一、以文本為邊界,為文本解讀創造空間
特級教師錢夢龍說:“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恰恰是閱讀教學最能顯示其魅力之處。”教師在追求多角度、有創意的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忠于原文,不能放縱學生對文本漫無目的地解讀。比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老山界》這篇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戰士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對“搶”這個字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搶著吃飯說明紅軍戰士素質低,這時老師就不能盲目地去表揚學生的“創意”解讀,而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搶”不是“爭搶”的意思,而是“爭先,搶先”的意思,說明紅軍戰士為了趕路而抓緊時間吃飯,這樣才不悖于文章的主題。因此,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解讀應以尊重文本主旨為前提,不能為了刻意追求新奇的理解而偏離文本原有的價值取向。
二、以文本為中心,從多個層面解讀文本
(一)解讀文本內容,領會作者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學生要透過文本領會作者的情感。比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意蘊豐富的精美散文,讀這篇文章猶如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做了一次愉悅的旅行。再如,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文《我的叔叔于勒》講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關系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學生閱讀這篇文章可以體會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私、虛偽的情感,也可以感受到來自一個孩子那純真善良的童心,獲得對人性的認識。
(二)解讀文本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
語文名師于漪對文本語言的魅力做過這樣的評價:“有的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比如,詩人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用一個“綠”字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冬去春來的變化。再如,詩人杜甫的《遲日江山麗》:“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說的是家燕從遙遠的南方歸來,泥喃于梁檐之下,暖暖的沙子上睡著恩愛的鴛鴦。如此美妙的情景,作者只用寥寥數語便傳達出來了。又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雖然語言平白如話,但是寫得很生動,很有韻味,富有節奏感。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解讀文本語言,品味語言的魅力。
(三)解讀文本結構,獲得主題的啟示
細讀文本,我們不能像以往那樣,只憑只言片語,斷章取義,而造成對文章的曲解或誤讀。在文本細讀中,分析文本結構也很關鍵。以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棗核》這篇文章為例,文章的結構是“索棗核—見棗核—議棗核”,在“索棗核”部分,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美籍華人要一顆棗核干什么。而她在“見棗核”時那份喜悅之情又加深了我們的疑問。在“議棗核”部分,我們才終于“識得廬山真面目”,原來她是要種一顆棗樹,以此來慰藉那顆深深的思鄉之心。至此,在解讀文本結構后,“思鄉”這個主題也就出來了。
(四)解讀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質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通過解讀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體會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比如,魯迅的小說《故鄉》中的楊二嫂,在“我”的記憶中,她是當時有名的“豆腐西施”,而在“我”眼前的這個楊二嫂,尖酸刻薄,潑辣勢利,愛貪小便宜,全不像當年的那個“豆腐西施”。在解讀文本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想一想:是什么讓楊二嫂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是生活,是苛捐雜稅重壓下的生活,是兵荒馬亂中的生活。能夠領悟到這一點,我們在厭惡這個人物的時候,就會給予一定的同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在生活經驗和藝術創造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美學理念而想象創造出來的。這種想象和創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審美感悟。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我們要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儲備來分析人物形象。
要讓學生參與閱讀教學,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解讀文本。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凸顯個性,讀出自己的感悟。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