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清
【關鍵詞】初三語文?搖心理疏導?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96-02
到了初三,學生對語文學習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有的學生讀書時間越長,學習語文的熱情就越低,導致出現語文學習的消極心理。語文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疏導策略。
一、在初三語文教學中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生到了初三,容易出現偏科的現象,有的學生重理輕文,認為語文答案具有不確定的特點,即使花了時間學習也不能確保答案一定正確。基于這種心態,一些原本對語文感興趣、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者,到了初三復習階段,各學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會通過給學生閱讀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占學生的課余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而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種無需上交的“軟作業”給拋棄了。有的學生迫于中考的壓力,學習語文的態度比較積極,但也只是停留在應付考試的層面,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作業的現狀,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這部分學生不會對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積極地思考,也不會對學習過的語文知識進行系統地歸納和總結,語文學習基本處于被動狀態。
學習興趣能令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子。那么,怎樣才能在初三語文教學中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盡可能地調控好課堂教學的氛圍,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學習語文。其次,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多方面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條件,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實踐活動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對于那些討厭語文、學習落后、存在自卑心理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予鼓勵。比如,將一些簡單的題目留給這些學生回答,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在生活的外延找到學習語文的興趣,把語文學習融入生活。在初三語文教學中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欲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二、在初三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隨著中考的臨近,初三學生進入了緊張地復習備考狀態,有的學生感到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心情緊張。然而,學習語文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堅持才能體現出進步的程度,有的學生由于付出的努力在短期內看不到效果,就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語文很難學,從而產生不想學的消極心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非常重要。
要學好語文,需要有持之以恒地積累。當學生在遭遇挫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做出客觀的、全面的評價,讓學生學會反思,找出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努力不夠,還是努力了卻沒有收獲。針對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首先,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利用空余時間學習語文。其次,列出具體的學習任務,將學習任務分配到每一周、每一天,同時做好階段性的總結,分析自己在這段時間里完成了多少學習任務,取得了怎樣的學習效果。再次,確定計劃后要嚴格執行,一旦在執行中遇到了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最后,檢查學習效果,如果學習效果不好,需要找出原因,進行必要的調整,以便下次制定出更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通過制定學習目標的方式,學生在實現學習目標后,能夠慢慢地體會到自己是有進步的,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此外,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人物具有耐挫、抗挫的品質,引導學生樹立堅強的意志。例如,利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讓學生明白做任何事都要充滿自信,通過學習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生于憂患?搖死于安樂》一文,讓學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使失敗了,也不要自暴自棄。
三、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的情感
語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還可以通過挖掘課文中蘊含的真善美的情感,培養學生形成對事物獨特的看法。比如,憑借教材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例啟迪學生,以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傅雷家書兩則》為例,要讓學生知道人生有高潮、低潮,碰到困難時要學會堅強,既不過分緊張又不過分頹廢,保持心理平衡。再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雨說》是一篇有關雨的絮語,也是一曲春的贊歌,在這首詩中,作者借春雨擬人化的形象,運用象征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在中國大地上生活的孩子們的愛意,希望孩子們能夠自由快樂地親近自然、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的情感。情感是構成穩定人格的獨特的心理因素,而初三學生的情感正處于急劇變化期,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其進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藝術形式,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情感色彩鮮明,教學時教師要學會適時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情感地熏陶。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情感地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四、在初三語文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注重師生互動
語文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探究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好奇、好勝是初中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致。假如一個老師的教學模式一成不變,會令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反之,如果能夠不斷地更新教學方式,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導入新課為例,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威尼斯商人》一課時,可以先出示與威尼斯這個城市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有個視覺的感受,課后給學生觀看電影《威尼斯商人》,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學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來把握書中人物的特點。
教學中除了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教師還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生生之間的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上課伊始,教師可以通過一句幽默的話語導入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在課中穿插各種小游戲,如美文朗讀比賽、即興演講、答題競賽等,讓學生通過讀一讀、做一做的方式掌握知識。因此,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開展學習,形成師生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才可能逐漸得以消除,從而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在初三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的情感因素,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這對學生的中考和語文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意義。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