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軍



【關鍵詞】課堂提問?搖思維?搖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106-02
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提問可以引領學生高效地探索、發現數學問題的本質,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課堂提問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師生與生生之間經常發生的一種對話,而所謂“追問”,顧名思義就是有針對性地“二次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深入地去思考探究。有效追問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追問在認知沖突處——辨清本質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認知能力有限,學習新知時思維有時會遇到障礙或產生矛盾,不能進一步思考、辨別、分析。此時,面對學生的思維矛盾沖突,教師適時追問,積極引導,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開拓思路,便于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的本質。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找規律》一課時,筆者首先整體出示盆花、彩燈、彩旗的圖片,讓學生自主發現這些物體中蘊含的規律,然后按照規律探尋第15盆花、第17盞彩燈、第18面彩旗是什么顏色時,學生使用了畫圖、奇偶數分類、計算等方法。筆者問:“你們喜歡使用什么方法呢?”學生一致回答:“計算。”這樣的回答完全符合課前的預設,但筆者繼續追問:“在這三題中每一題都是計算方法最快、最簡便嗎?”學生認真思考后,認為有時奇偶數分類最簡便,有時計算最簡便,如果數目較小的話,畫圖也很簡便。經過交流,最后學生們一致得出結論: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地選擇方法。
二、追問在知識難點處——化難為易
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數學與語文、英語等學科的不同。數學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突破一個個教學重難點的過程。教師科學地處理好何處提問、適時追問,就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重點、化解難點、開啟思維。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平行》一課時,在幫助學生認識了兩條直線“相交”和“平行”的位置關系后,學生們通過觀察、實際操作、分類,知道了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明白了“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平行線”,此時筆者在前黑板上畫了一條橫線,之后在后黑板上畫了一條豎線,讓學生判斷這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線。學生經過認真觀察分析后出現了爭議:有的學生認為是相交的,兩條直線有交叉的感覺;有的學生認為是不相交的,但是又很難用語言講清道理。此時,筆者及時追問:“如果有一只螞蟻沿著前黑板的那條直線爬行,另一只螞蟻沿著后黑板的那條直線爬行,它們會碰撞嗎?”在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后,筆者又繼續追問:“既然這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它們與平行線又有什么不同呢?”學生思考后發現:前后黑板的一組直線是在不同的平面內的,而平行的一組直線是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次追問,巧妙地化解了學生對平行概念中“在同一平面內”的認知難點。
三、追問在思維發散處——引發思考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因此,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追問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方法,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如,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練習八有一道思考題:青灣村有一個正方形的養魚池,在養魚池的四周都栽有一棵樹。現在要擴大養魚池,擴大后養魚池的形狀仍然是正方形,面積是原來的2倍。不移動這4棵樹,能做到嗎?有的學生想出了在正方形的外面再畫一個正方形的方法。學完后,筆者又讓學生試做了這樣的一道題:小康村有一個三角形的池塘,在池塘的三個頂點都栽有一棵大樹,現在要擴大池塘,擴大后的池塘仍然是三角形,面積是原來的4倍。不移動這三棵樹,你能做到嗎?動手畫一畫。
筆者首先讓學生仔細讀題目,弄懂題目的意思,引導學生理清題目提出了哪些要求。由于有了書上的思考題作為參考,學生們很快畫出了草圖(如下):
學生這么快得出了答案,已達到了筆者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正準備鳴金收兵,可這時忽然想起了張文質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教學是一種慢的藝術”,慢下來,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給學生解釋自己想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節奏。這時,筆者也嘗試著問了一句:“同學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問題一出,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之中,不一會兒,果然又“逼”出了幾種不同的畫法:?搖?搖
這三種方法的出現,出乎筆者的意料之外,如果草草結束,學生的思維怎么能得到鍛煉,又怎能發散呢?筆者對這三種改變了三角形擴大的方向的方法大加表揚。
四、追問在常見錯誤處——巧妙糾正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扎實訓練、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發生錯誤是正常而且是難免的,我們應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和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使之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錯誤,這暴露了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困惑。這種以錯誤形式呈現的思維困惑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教師應有效指導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激發學生去自我反思,這樣的教學充滿了智慧,課堂教學自然也會更加高效。
如,在蘇教版六年級數學復習課《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時,筆者出了這樣一道判斷題:邊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在學生思考時,筆者設下 “陷阱”: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長是怎么計算的?面積是怎么計算的?在筆者的暗示下,很多學生都紛紛計算起來,結果全班90%的學生都認為這道判斷題是正確的,這樣的結果在筆者的意料之中。此時,筆者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說:“一般來說,都是少數服從多數,真理都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筆者話沒說完,全班一片歡騰,有的學生甚至發出了“吔,我的對了”的歡呼聲。看到他們得意洋洋的神情,筆者接著說:“但是,這次是特殊情況,真理掌握在剩下那10%的人的手中。”筆者的話音剛落,全班一片唏噓,隨后筆者加以追問:“為什么呢?”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們明白:平面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單位是什么?面積呢?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恍然大悟:雖然周長和面積都是16,但周長是16分米是指正方形四條邊的長度總和,面積16平方分米是指正方形面的大小。意義不同,單位不同,沒有可比性。由于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概念理解得很透徹,在之后有關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的練習中,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運用面積和周長的公式、意義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幾乎沒有學生再犯同樣的錯誤。
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敢于提問、適時追問,一天兩天不一定看得見效果,但如果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學生的數學思維定會如花一樣美麗綻放!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