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倩瑜
【關鍵詞】生成性?搖師幼互動?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126-02
主題活動中的生成性師幼互動是通過師幼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來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師與幼兒分享彼此的經驗,不斷豐富生成活動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促進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筆者認為,采用以下策略可以優化生成性師幼互動。
一、語言交流激發生成
語言交流是指生成性互動過程中,教師和幼兒用語言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包括語言、語調、語氣和語速等。通過師幼間的語言交流,教師在啟發與傾聽的同時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需求,從而捕捉有價值的生成內容,增加師幼互動的質效,改善師幼關系。如在開展小班動物主題活動時,教師創設了一個區域“動物園”,讓孩子們各自從家里帶來動物玩具,自由玩耍。剛開始時,大家只是拾起自己喜歡的玩具,許多動物玩具被冷落在一邊。教師詢問后了解到,孩子們都喜歡漂亮的玩具。于是,教師暗示說:“我喜歡的動物有一個大本領?!苯又?,教師用謎語介紹動物的本領,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通過介紹,孩子們知道動物有很多本領,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動物朋友的幫忙。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生成了“我的動物本領大”的活動,孩子們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動物玩具有什么本領,并說出了喜歡這種動物的理由。輕松的師幼對話環境,有利于孩子了解更多的主題內容,促使孩子分享各自對“動物本領”的經驗。教師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捕捉到他們的困惑和興趣點,有目的地開展活動,使主題活動開展得更富有意義。
二、行為溝通激發生成
行為溝通是師幼互動中的主要手段。教師要學會看懂幼兒行為,分析幼兒行為,判斷幼兒行為背后的經驗支撐點,從他們的行為中發現生成的線索,并且用諸如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來回應幼兒的表現。教師通過運用體態語言進行暗示、示范、提醒、鼓勵等,達到師生間相互溝通的目的。
例如,在小班主題活動“好玩的水”中,教師讓孩子們找不同色彩的顏料的瓶蓋和瓶子,玩“顏色寶寶找朋友”的游戲,探索發現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另一種顏色的秘密。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自主選擇不同顏色的瓶子和瓶蓋,發現瓶子里的水有的變成橙色,有的變成綠色,有的變成紫色,只有輝輝和紅紅的瓶子里的水的顏色怎么也不變。輝輝使勁地搖瓶子,邊搖邊說:“我的藍色越來越深了,怎么不變成其他顏色?”紅紅因瓶子里的黃色和紅色怎么也變不出橙色,也急得團團轉。教師看到此種情形后,組織大伙討論生成的新問題:“他們的瓶子里的水為什么不變顏色?如何讓這兩個瓶子里的水也變顏色呢?”大家通過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孩子們打開瓶蓋,發現蓋子里的另外一種顏色太少了,要多加點顏料,瓶子里的兩種顏色混在一起才會變出第三種顏色,并請輝輝和紅紅重新操作。終于,紅紅變出了橙色,輝輝變出了紫色。兩個孩子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三、主題材料觸發生成
主題活動中生成性師幼互動的建構有時需要通過主題材料來實現,材料直接影響師幼互動的質量。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豐富、有趣、有意義的主題材料,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用材料觸發生成新的主題內容。材料包括:主題學習材料、主題游戲材料、主題實驗材料、主題制作材料、多媒體演示材料等。材料的提供要給幼兒一定的生成空間,以低結構材料為主。低結構材料是一種無規定玩法、無具體形象特征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當時的想法隨意組合并可以一物多用,有利于幼兒的探究,有利于產生新的問題。
例如,在“小手創意坊”主題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低結構材料(木塊、泡沫、草繩、土布、紐扣、絲帶等)。我們發現女孩子對美有著天生的表現欲望,她們在“小小服裝設計師”環節中,利用不同形狀、顏色的舊紐扣裝扮土布衣服;男孩在搭建的“木工坊”里,利用粗糙的木塊和逼真的小工具做木工,他們努力地磨著、鋸著,完全沉浸在木工角色里,盡情發揮想象力。由于是利用低結構材料,給了幼兒充分想象、生成的空間,因而每一個人的作品都富有個性。
四、質疑問難引發生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兒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有疑問才能引發幼兒的探索,并促使其產生尋求答案的愿望,進而生成新的主題內容。在活動中,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要鼓勵幼兒質疑、問難。教師要利用開放性的提問,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讓幼兒有發問的時間和機會。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理解,不要用成人的思維過早地干預幼兒的話題。要讓幼兒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中,在對事物的不同理解中,生成新的話題。
在幼兒質疑時,教師要把握操作的時機,創造更多的生成機會。如在大班主題活動“動物大世界”中,孩子們對動物的再生能力產生興趣。在討論中,凡凡問:“人可以再生嗎?”這個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因此,我根據觀點的不同將孩子們分成兩組:認為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可以再生的孩子為一個小組;認為人可以再生的孩子組成另外一個小組。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分別擺出許多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反對方說:人的四肢截斷后沒有能力再長出來。支持方說:人的指甲是會再生的,剪掉后會再長出來。在孩子們激烈的質疑聲中,生成性互動有效地開展下去。結果誰也不能說服對方,于是,我又讓孩子們帶著這個問題回家分頭找資料……最后,再給出答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會再生,但人的某些組織與器官具有再生能力,如毛發、指甲等。通過生成性師幼互動,孩子們對再生的話題更感興趣,得到的經驗也越來越多。
總之,生成性互動的過程是由師生共同構建的,體現了教育的目的性和靈活性。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追隨幼兒,要善于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幼兒的實際需求,要幫助、支持、引導幼兒不斷探索。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