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禮文

這里曾誕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這里保留了許多歷經千年的古村落,但是這些村落里古老的小木橋如今卻難以承載他們的出行夢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誕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
一個叫蓮花村的美麗小山村就坐落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的一條小河邊上,這里群山環抱,植被郁郁蔥蔥,空氣十分潔凈,在我們這些城里來的人看來,這真是一個健康養生的好地方。然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們,他們卻沒有這么想,因為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有著一個很大的煩惱。從村里流過的這條小河將蓮花村一分為二,由于百年無橋,村民外出辦事和孩子們上學只能冒著生命危險趟河而過。每逢雨季或汛期,只能困守村里,有時一困一兩個月。據蓮花村老支書介紹,交通不便雖然讓蓮花村保留了千年古村落、歷史傳說及淳樸民風,但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生產生活受困。因河流的阻斷,一個村子兩岸村民的生活水平相差很大。
千年村落終圓百年修橋夢想
四年前,河邊的一戶人家蓋房子時在自家門口臨時拼接了一座簡易木橋,成為村民外出的惟一通道,但如今早已破爛不堪,存在很大安全隱患,村民掉進河里的事時有發生。
能在村頭修一座結實的橋,成了蓮花村村民最大的愿望。所謂困境與希望同在,蓮花村村民們遭遇到的實際困難也得到了“江鈴·溪橋工程”的關注。如今,三座由江鈴汽車出資援建的便民橋在彭水縣鄉間陸續落成,其中就包括了為蓮花村專門修建的“蓮花村愛心橋”。
2013年11月6日,跟隨江鈴汽車愛心車隊來到重慶彭水縣潤溪鄉蓮花村,我們實地體驗鄉村缺橋困境,感受“江鈴·溪橋工程”為貧困鄉村生產生活帶來的變化,同時也見證江鈴汽車“架設幸福橋、其筑中國夢”的社會責任發展歷程。
聽說江鈴汽車愛心車隊要來到這里,村里老鄉們以苗家最尊貴的迎賓禮迎接車隊的到來,并將自制的錦旗送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和江鈴汽車代表手中;村里小學生們則用稚嫩的畫筆畫出“心中的溪橋”,并將畫作現場送給前來看望他們的叔叔阿姨們。
現場的每一位愛心車隊的隊員們都被村民和小同學們的熱情和喜悅所感動,紛紛加入到慶祝的隊列里。眼前的這一座小小的愛心橋,橋雖小,但卻承載了當地許許多多村民們的出行夢,如今是愛心橋竣工之日,更是村民們的夢圓之時,又怎能不開心?
腳踏實地 江鈴七載修橋結碩果
在橋頭的石碑上,可以看到這座“蓮花村愛心橋”,還有個特殊的編號:“江鈴·溪橋工程NO.181”,意即第一百八十一座便民橋,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江鈴·溪橋工程”自2007年4月啟動以來,已投入慈善資金2374萬元,在我國21省70個縣市129個鄉援建便民橋181座,受益村民達到40多萬人。到2013年年底,“江鈴·溪橋工程”援建的便民橋數量更將達到197座。
光陰荏苒,這項由江鈴汽車聯手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汽車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汽車報社發起成立的鄉村便民橋援建公益項目——“江鈴·溪橋工程”如今已走過7年歷程。七年間,江鈴汽車無意張揚,不圖虛名,腳踏實地為貧困地區援建起一座座便民橋,為貧困村民解決了最為實際的安全出行問題,始終不渝地堅守在扶貧第一線。
援建的一座座鄉間便橋,雖然沒有城市大橋的雄偉,但是作為鄉親們出行、務農、務工、趕集、相親、上學等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它打通了鄉村和外界的聯系,成為鄉親們心中的連心橋、幸福橋、致富橋。每座便民橋的背后,都承載著數百甚至數千村民的生計甚至生命,都寄托著當地村民幸福的期盼和希望。每座便民橋的建成,都需要無數次的溝通落實,需要數千公里的長途跋涉,需要滴水穿石的執著和巨大恒心。
任重道遠江鈴一如既往公益心
據中國扶貧基金會調查數據表明 我國欠發達地區平均每縣缺橋數量達100座以上,僅僅西南5省207個國定貧困縣就至少有12420座便民橋等待援建,需求量非常大。
與數萬座便民橋的實際需求相比,“江鈴·溪橋工程”目前已援建的便民橋如滄海粟,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江鈴集團董事長王錫高表示,江鈴汽車將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便民橋援建事業,為貧困鄉村架設更多的幸福橋、致富橋,筑起貧困鄉村鄉親們的安全出行夢。我們也相信,隨著一座座愛心便民橋的架設,越來越多像蓮花村這樣偏遠鄉村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