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源源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 250014)
指導:孫西慶
頸椎病從痹論治一得
龐源源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 250014)
指導:孫西慶
根據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納入“痹證”范疇,從痹論治,臨床應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療效卓著。
頸椎病 痹證 桂枝芍藥知母湯
頸椎病在當今社會屬于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漸趨低齡化,影響了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頸椎病多指頸椎間盤退變刺激或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的諸如頭暈、頭痛、頸項強痛等一系列癥狀,還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部外傷勞損或先天椎骨發育異常等引起的上述癥狀[1]。現代醫學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中醫學中雖然無此病名,但根據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痹證”、“頭痛”、“眩暈”、“痙證”、“頸肩痛”、“項強”等疾病中皆有體現。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頗具特色,現單從“痹證”方面討論一下頸椎病的診療。
《內經》首次提出痹之病名,《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濟生方·痹》亦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指出體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邪氣乘機侵襲,乃成痹證。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痹者,閉也,以氣血經絡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而頸項部有督脈、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循行且諸陽脈皆會于督脈,若邪氣侵及頸椎就會出現頸項部僵硬不適、頭昏沉、頭痛、頭暈等癥。《張氏醫通》有云:“宵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脊而上,致肩背病……或觀書對弈久坐致脊背痛。”馬祝高[2]認為頸椎病的發生是風寒濕之邪侵襲人體經脈和長期慢性頸肌勞損所致,治療頸椎病應以活血化瘀、散風除濕、通絡止痛、舒筋壯骨為主。這種治法正契合下述臨床現象:當今人們往往因久坐,脊柱長時間得不到休息,尤以頸椎為甚,在這種情況下稍微感受邪氣,就會出現以頸項酸楚疼痛、頭脹痛、遇風或陰天下雨時加重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癥狀。故筆者將頸椎病納入痹證范疇,從痹論治。
導師孫西慶教授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治療頸椎病,臨床效果頗佳,茲介紹孫老師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方治療頸椎病的一則典型病案,以示解析。
患者趙某某,男,43歲。2013年4月8日初診。
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項部疼痛,與天氣有關,雨季陰天時疼痛加重,甚則全身疼痛。頭脹,昏沉不清,偶有雙上肢發麻。近1年來出現面部時有發熱,情緒急躁時頭面易發熱,難以自控。現癥見頸項部疼痛,亦可見后枕部、雙肩疼痛,無心慌胸悶,無惡心嘔吐,納可,每日可入眠4~5h,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沉。輔檢:(1)頸椎CT示:頸椎曲度變直,頸3~4、4~5、5~6椎間盤膨出。(2)腰椎MRI示:腰2~3、3~4、4~5、腰5~骶1椎間盤膨出;腰2、3錐體輕度骨質增生;腰3錐體終板炎。診斷為頸椎病。據癥頸項部疼痛,且遇寒濕則痛甚,此因寒邪兼夾風濕,留滯經脈,閉阻氣血,當屬痛痹。治宜散寒通絡,祛風除濕。施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處方:
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5g,知母12g,干姜5g,麻黃10g,蒼術15g,防風10g,炮附子10g,當歸30g,葛根20g,細辛3g,羌活12g,獨活12g,姜黃15g。7劑,水煎,日服1劑。
二診時患者自訴服藥效佳,諸癥明顯減輕,自行停藥2周,復作。給予上方加威靈仙15g,繼服1周。三診時患者藥后諸癥悉減,偶見上肢麻木,余無不適。舌淡苔薄白,脈弦滑。繼服7劑以鞏固藥效。
以上所治病例,方中桂枝與炮附子通陽宣痹,溫經散寒,桂枝配麻黃、防風祛風而溫散表濕,蒼術、炮附子、干姜、細辛助陽除濕。痹證日久,易傷陰化熱,正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說:“初受風寒,已從熱化……醫者但執風寒濕三邪合成為痹,不曉病隨時變之理。”因此應酌加滋陰清熱藥物,諸如知母、芍藥可和陰行痹于里,行益陰清熱之功。當歸、姜黃活血止痛,羌獨活合而行上下以祛全身風濕,葛根尤通頸項部經絡以緩解頸項部酸痛。甘草和胃調中。諸藥相合,表里兼顧,治以驅邪為首務,兼顧養陰,俾風濕去,則痹宣經通,熱去陰復。
桂枝芍藥知母湯為《金匱要略》中治療久痹歷節之證的方劑:“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本方為麻黃湯、桂枝湯、甘草附子湯諸方化裁而成,諸藥合而用之,表里兼顧,陰陽并調,氣血同治,共行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之功,為治療久痹之良方,以之加減治療頸椎病亦卓有成效。
[1]孫肖雷.頸椎病研究進展.中國醫藥導報,2008,5(24):26
[2]馬祝高.葛根湯加減治療頸椎病69例.陜西中醫,2004,25(3):227
編輯:王沁凱
R255.6
A
1672-397X(2014)08-0034-02
龐源源(1990-),女,碩士研究生,從事中醫治療神經系統疑難病癥的臨床研究。pangyuanyuan1@126.com
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