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華 王飛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0000)
從“治未病”角度談肝癌發病先兆
文秀華 王飛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0000)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傳統思想體現了中醫學中“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理念,而原發性肝癌一旦確診,往往預后較差,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身體及經濟負擔。有不少原發性肝癌尤其是原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多年的患者,在癌變之前往往已出現一些先兆表現。醫者及患者如能對這些先兆表現予以足夠重視,則或許可以防止一部分原發性肝癌的發生,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原發性肝癌 先兆 中醫病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1]此句經典條文奠定了“治未病”思想的基礎,闡釋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學術界的臨床實踐,對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重大的意義。“治未病”應包括三個方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肝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一旦發生,則治療效果極差,且費用昂貴,給大多數患者及家庭造成身體上、心理上及經濟上的巨大負擔。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調查了十五名肝癌患者,了解到其發病前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不甚明顯的先兆表現,這些表現往往因為較為輕微而被本人、家庭乃至醫生忽視,及至釀成大禍而悔之晚矣。如果能夠在肝癌形成之前,充分認識到這些先兆表現,而予以“未病先防”,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則有望阻斷肝癌發生、發展進程,從而降低發病率、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限。
較多肝癌患者在發病前1年左右甚至更久會出現手足心發熱,部分病例伴有心胸煩悶。有的表現為灼熱,有的表現為熱而不揚,有的表現為骨蒸熱,有的表現為暮熱早涼,有的日晡加重,有的午后加重,有的伴有手心汗出,全身無汗,或但頭汗出,齊頸而還,或頭胸汗出,腰腹以下無汗,汗雖出而不暢。多數患者睡眠時喜仰臥,覆被,但以雙足伸于被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亦不喜雙足覆被。
中醫病機分析:肝膽濕熱,循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熏蒸于外,故手心、足心發熱。濕熱相搏,濕為熱蒸,熱為濕遏,熱蒸汗出,又為濕所遏,故汗雖出而不暢;濕性趨下,易襲陰位,身體下部腠理因濕阻而郁閉,濕熱熏蒸于頭,故見但頭汗出,或僅頭胸部汗出。熱重于濕,則灼熱為主;濕重于熱,則熱而不揚。日晡所為陽明經氣當旺之時,濕熱旺于陽明經,故日晡加劇。部分患者兼有腎陰虛損,則表現為骨蒸潮熱,暮熱早涼。總之,肝癌患者發病前出現手心、足心發熱,多是濕熱所致,不能一概以陰虛定論。
相當多的肝癌患者在發病前9~24個月會出現乏力,表現為白天困倦欲睡,精神差,夜間失眠,往往會嚴重影響工作,但多數患者認為這僅僅是因為勞累及睡眠不足導致的,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患者甚至主動失眠,即主觀上不愿早睡,這部分人往往上網直至深夜,卻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工作狀態不佳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往往又會引來上司批評或者降職、減薪,工作壓力進一步增大,想把工作做好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疲倦、乏力則進一步加重,造成惡性循環。部分患者伴有或輕或重的頭昏、頭痛,或首如裹狀,或自覺頭部沉重,偶有睡眠充足時則減輕,睡眠差時加重。
中醫病機分析: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困清陽,清陽被遏于中而不得布展,肢體、肌肉失卻陽氣充養,故見疲倦、乏力。濕性重濁,上蒙清陽,故見頭昏,氣機被阻,不得暢行,不通則痛,故見頭痛。陽氣被濕所遏,夜間陽不得入陰,陰陽失和,則失眠。精神壓力大,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機被郁,木郁克土,脾胃氣虛,脾主四肢、肌肉,脾虛氣血生化不足,則疲倦乏力加重。
肝癌患者發病前往往有腹脹、不消化、大便黏滯或者稀溏的表現,部分患者大便中夾雜有未消化的食物。這類病人往往食欲尚可,部分有輕微厭食油膩,不易引起患者乃至醫生的注意,往往被誤診為慢性胃腸炎,而予以莫沙必利、奧美拉唑、多潘立酮等藥物,患者服用后感腹脹有所減輕,停藥后又出現反復,往往被誤認為是飲食不當所引起,從而輕易漏診。患者常常大便黏滯不爽,糞質偏稀卻澀而不暢,大便顏色黃或暗褐,氣味臭穢不堪,黏滯如敗醬,或如溏稀,往往黏附于馬桶壁上,沖水時不易去,大便次數增多,一日常見3~4次,大便雖稀而并非如水狀。有時大便常規可查見少量到中量白細胞,而往往容易被投以諾氟沙星、黃連素之類,患者服藥后短期內有所好轉,從而愈加印證了“胃腸炎”的診斷,再次發病則方依前法,及到發現腫瘤已是晚期,部分已經出現轉移。
中醫病機分析:五行之中,肝屬木,脾屬土。《傷寒雜病論》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膽濕熱郁蒸,木郁克土,脾氣虧虛。脾主運化,脾不運化,則納谷不馨,不消化;氣機壅滯,則腹脹。濕熱下注大腸,濕注則大便不成形,熱結則大便急迫,濕熱搏結則大便黏滯不爽,臭穢不堪,大腸氣機阻滯則澀而不暢,大便雖不干但艱澀不易解。病性屬濕熱,但脾胃已虛,如被誤診為“急性或慢性胃腸炎”則每每貽誤病情。
不少肝癌患者在發病前6個月左右會出現舌苔厚膩,或白或黃,舌苔剝落,剝落處底部光亮無苔,或隱隱似有新生顆粒,浮涂舌面,刮之則去,舌質多偏紅,亦有偏淡者,多見胖大而有齒痕,或為腫大,色紫暗,伸舌滿口。患者往往兼有口干、口苦、口膩,晨起或日暮時為甚,部分患者感口淡無味,部分患者兼有舌體麻木感,感覺異常,部分患者舌上有瘀點、瘀斑,部分患者兼有舌下絡脈青紫、迂曲。患者舌象出現這些表現,往往是濕熱加重,耗氣傷陰的征象,但往往容易被忽視。西醫僅僅以客觀檢查指標為依據,即使參考癥狀、體征,也會對舌象的變化視而不見,因此,西醫看到肝功能檢查結果尚可,往往會忽視這可能是癌變的先兆表現。中醫雖以辨舌象為診病辨證的主要依據之一,但癌變病人中發病前即患有基礎疾病者居多數,如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最為常見)、酒精性肝硬化等,有的患者甚至肝功能損害已有多年。這類患者往往在癌變前已有肝膽濕熱,舌紅、苔黃厚膩者并不鮮見,也有部分患者兼有氣陰兩虛而舌苔出現剝落。因此,當這些表現短期內出現加重時中醫也往往會簡單辨證為“濕熱”或“濕熱兼脾虛”、“濕熱兼氣陰兩傷”而投以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湯、生脈散之類,而未予全面考慮,忽視了這可能會是癌變的先兆。
中醫病機分析:舌苔厚膩主濕,白厚膩苔主濕濁,黃厚膩苔主濕熱,舌苔剝落主氣陰兩傷,剝落處光亮無苔為胃氣衰敗,不得續生新苔的表現,如剝落處似有無根新苔,浮涂舌面,刮之即去,是胃氣不得續接的表現。“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衰竭乃是陰陽離決的征兆。以舌為臟腑,舌中部候脾胃,舌邊肝膽,故剝落的部位多在舌中部或舌兩邊。濕濁未化,氣陰已傷,胃氣衰敗往往是肝癌發生的主要病機之一。舌質偏紅者熱象重,或為熱重于濕,或為陰傷生內熱,舌質偏淡者氣虛較甚,或為木郁克土,脾胃氣虛,或為乙癸同源,肝虛及腎,腎氣不足;舌體胖大而有齒痕者多見氣虛濕盛,舌體腫大,伸舌滿口者多兼有濕毒;舌體麻木、感覺異常,舌色紫暗,舌上有瘀點、瘀斑,舌下絡脈青紫、迂曲者為久病入絡,血絡瘀阻的表現;兼有口干、口苦、口膩、口淡無味系濕熱的表現。綜上所述,濕濁未化,氣陰兩傷,胃氣枯竭系肝癌常見病機。
慢性肝病患者脈象常見滑脈、滑數脈、弦脈、弦滑脈、弦緊脈、弦細脈等。滑脈主痰濕,滑數脈主濕熱,弦脈主肝氣郁結,弦滑脈主肝氣郁結兼濕熱,弦緊脈主肝氣郁結兼風寒,弦細脈主肝氣郁結兼陰虛。以上種種脈象,所主證型往往以肝膽實證多見,或為虛實夾雜,實證為主。而一旦有癌變征兆,則往往由實轉虛,漸漸向虛證方向發展。在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以虛為主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脈象的漸變,由有力脈象轉變為無力脈象,這一點往往容易被臨床醫師所忽略,或略加健脾益氣藥物,而未意識到這可能是癌變的先兆表現。
中醫病機分析:中醫文獻中描述濡脈為“浮而細軟,如水漂木”,形容其脈位淺表、脈形細小,及脈管軟、脈力弱。濡脈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主虛、主濕。而肝癌患者在證型上屬夾虛、夾濕者多見,數脈既主虛,又主熱。肝癌患者發病前數月至一兩年內出現濡數脈所表現的病機是脾氣已虛,濕濁未化,病性屬本虛標實,全身屬虛,而局部有濕熱實邪。如出現浮大而無根的脈象,尤其尺脈重按皆無,是久病及腎,腎氣虧虛,虛陽浮越的表現,乃是病情進一步加重。若脈象浮大而軟,如按蔥管,輕取即應而軟如爛泥,中取不應,重按無根,系傷精耗血、虧損至甚,不能鼓動氣血而充脈養神的表現;若脈象浮大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系精血進一步虧虛至甚,虛陽浮越于外的表現。出現這兩種脈象的人有時一般情況尚可,甚至可進行正常工作,但常感疲倦乏力,工作狀態及效率下降,容易被患者本人所忽略,醫生也被其“外強中干”的表象所蒙蔽,沒有注意到精血虧虛已極的實質,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慢性病毒性肝炎反復遷延,或長期大量嗜酒,損害肝功能,肝細胞再生過程中容易發生硬化乃至癌變。夏廷毅[2]認為,肝炎患者右肩疼可能是肝癌先兆,并認為其發生機制可能是由于位于右肝表面膈肌下方的肝癌侵犯了右側膈肌造成的,而這種先兆表現往往被患者及醫生誤認為是肩周炎,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毛德文等[3]從“既病防變”的思想入手,從預防神明受戕、脈絡受損、水泛三焦、邪從熱化、毒瘀痰互結等方面闡述了“既病防變”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作用,為預防原發性肝癌進一步惡化開啟了新的思路。陳偉群等[4]在“治未病”思想指導下,把我國肝癌“未病態”人群分為4類:“健康未病態”的健康人群,“潛病未病態”的非活動性HBV、HCV等病毒攜帶者、飲食不潔不節者和情緒抑郁者,“前病未病態”的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傳變未病態”的肝癌患者。針對這4類“未病態”的特點分別論述了干預措施,以盡量減少肝癌的發生、發展,改善肝癌的預后。
慢性活動性肝炎在中醫辨證中以肝膽濕熱、肝氣郁結等實證為主,而一旦有癌變征兆,則往往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濕濁熱邪未化,而脾胃氣陰已傷。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癌變后的患者,全身屬虛,局部屬實者多見,故其先兆表現多為肝膽濕濁熱邪及脾胃氣陰兩傷的癥狀。臨證醫師在臨床中,如遇到久患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短期內出現這些表現,當格外警惕,注意監測肝功能、甲胎球蛋白、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必要時可增做腹部彩色多普勒、增強CT等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而此類患者也應當充分意識到這些征兆可能是肝功能迅速惡化乃至癌變的先兆,積極主動改善生活方式,及時就醫。
[1]王洪圖.內經選讀.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2
[2]夏廷毅.肝炎患者右肩疼可能是肝癌先兆.保健時報,2012-5-31
[3]毛德文,龍富立,王麗,等.中醫學“既病防變”思想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新中醫,2008,40(11):4
[4]陳偉群,凌昌全.“治未病”思想在原發性肝癌防治中的指導作用.中醫藥學刊,2010(6):1172
編輯:傅如海
R273.57
A
1672-397X(2014)02-0008-03
文秀華(1979-),女,博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擅長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405295709@qq.com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