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 王科青
·醫患關系·
外科臨床工作中醫患溝通的幾點體會
王 凌①王科青②
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防范醫療風險,減少醫患糾紛。醫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愛心、責任心、技術、語言和服務,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努力消除患者恐懼和緊張的心理,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住院和手術關。文章強調了醫患溝通應該體現在臨床醫療服務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中。
醫患溝通 外科 臨床工作
外科手術治療是消除傷痛、疾病治療、生命急救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每一例手術都要經歷檢查、診斷、麻醉、手術創傷、術后疼痛和康復等一系列過程,對患者的身體、心理、精神、生活、工作、家庭經濟等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普遍擔憂手術效果、生命安全、手術疼痛、麻醉以及是否會留下后遺癥等,迫切需要醫師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說明。臨床醫師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手術是治療和救治中的重要環節,但又置身于變化和未知狀態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事件(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設備因素、技術條件等),無論手術大小、無論什么病人,只要上了手術臺,都將面臨著生命安全保障的挑戰。因此,外科手術和麻醉的高風險性也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做好醫患溝通,醫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愛心、責任心、技術、語言和服務,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理解和配合,努力消除患者恐懼和緊張的心理,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住院和手術關。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防范醫療風險、減少醫患糾紛。醫患溝通應該體現在臨床醫療服務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中。
多數患者都是被疾病困擾、或忍無可忍才決定采用手術治療,入院后,對病房環境、醫護人員都不熟悉,加上對自身疾病和手術的擔憂,始終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床位醫師應該盡可能在第一時間看望患者,如果是因為手術、其它工作或下夜班休息耽誤,應作簡要說明,切勿讓患者誤解為醫師的輕慢。
第一次看病人是醫師與患者接觸和溝通最重要的環節,應注重自己的著裝儀表、面部表情和說話的語氣;當患者在介紹病情時,要目視對方,認真傾聽,讓患者感受到對他人格的尊重;了解病情應全面、詳細并有側重點;體格檢查時應注意自己手法,盡可能不增加患者的疼痛等。入院后的診斷計劃、檢查治療計劃、醫師的工作時間等都應提前簡要地告知患者或家屬。這些都是醫患溝通的重要方式和內容,首次查房是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關鍵。
患者入院后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病情、檢查結果,希望能盡早安排手術等。因此,在每次查房時應盡可能把檢查結果、初步診斷,手術計劃等及時告訴患者,重要的檢查結果、好消息(如MIR/CT檢查排除了占位、病理檢查為良性、與手術相關的重要檢查結果正常等)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告知,使患者緊張、恐懼的心情得以放松;住院用藥、手術方式和手術材料都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出幾種計劃/方案供患者選擇,讓患者及其家屬做到心中有數。在醫患溝通時,可實時簡要介紹一些相關醫學知識、醫院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擬采用的麻醉方法等,使患者產生安全感。貴重藥品、手術材料的使用,應按規定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對急診、搶救、高齡及合并有多系統疾病的手術患者,手術和麻醉的風險較大,應將主要風險、預防方法、搶救措施及效果在術前告知病人或其家屬,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與支持,幫助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時機和方案。實踐表明, 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消除患者焦慮、恐懼和緊張情緒,同時也能為治療疾病提供更多的信息。良好的醫患溝通能使患者心情愉快、睡眠改善,也能促進患者的代償力、全身免疫力和增強各系統的協調能力。良好的醫患溝通,能避免患者術前血壓異常升高、心律失常、情緒失控等情況。只有讓病人信任你、放心與配合你,才能算達到術前醫患溝通的目的。此外,要讓病人及其家屬充分認識到,簽訂手術前知情同意書等,是根據國家法律必須行使的告知義務,是醫務工作者工作認真負責的表現,簽字并不是醫師推卸責任。
規范的操作和細致的人性化服務是最有效的溝通,手術當日,床位醫師最好安排時間到病室看望患者,提前向患者預祝手術成功,一句主動問候,都會讓患者感到親切。骨折患者建議推廣使用插片床接送,盡可能避免搬運過程中的疼痛不適。患者一旦進入手術室,就將他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給醫護人員,并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如肢體的暴露、固定、室溫、蓋被等,醫護人員都要像家人一樣去關心,讓患者感到舒適和溫暖。在手術麻醉前的準備階段,患者多是清醒狀態,醫護人員應先打招呼,也可簡要介紹手術環境,使患者放松。手術結束,在患者清醒的第一時間,手術醫師最好與之打個招呼,告知手術成功,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保暖等,要盡可能做到讓患者感覺舒適、無痛。此刻,醫護人員的言行舉止都會給患者留下深刻的記憶。
手術結束后,患者多處在麻醉恢復階段,將面臨切口疼痛、功能鍛煉、傷口換藥等系列問題。手術者應向患者或其家屬告知手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使他們有思想準備,比如,出現疼痛怎么辦,手術后體位有什么要求、飲食問題、什么時候開始活動、功能鍛煉的方法、出現哪些狀況要立即告訴醫護人員等。要采用安全有效的鎮痛方法,盡量減少或消除手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患者或其家屬有需求,應做到及時了解、耐心解答,凡能夠辦到的事情,應限時做到,不能失約。良好的術后溝通,能使患者感到關懷和溫暖,有利于術后身體康復,也有利于提升外科醫師自身的價值和地位。
5.1 要讓患者感覺到醫生是在真誠的關心他 在醫患溝通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談話內容可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有所不同,能處處為患者著想,用心去體會患者的需求。要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
5.2 要使用恰當的表達語言 語言是醫護人員與病人交流的工具,要多用安慰性語言,使患者感到關懷;要多用鼓勵性語言,會增強他們的戰勝疾病的信心;要多用解釋性語言,以取得患者的理解,避免對手術作模棱兩可的解釋,防止引起患者胡思亂想。要用好告知性語言,如手術及麻醉的相關情況、常見并發癥、可供選擇的方案等,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配合治療;要多用幽默語言或談一點治療外的話題,能使患者的心情得到放松,幽默也是一種力量。對多數患者來說,初次見面,醫師的一個問候“您好”!一句“很榮幸能為您服務”,會讓醫患的距離更近,會讓患者感受到人格得到了尊重。
5.3 要注意溝通的效應作用 外科住院病人中,多數是手術病人,醫生的儀表、態度、舉止、語言、知識、責任心等,都可能被同室的其它患者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其他患者也會詢問手術后的病人,了解他們關心的問題。因此,優質的醫療服務和良好的醫患溝通,已經對其他手術病人起到了預先溝通的效果。
5.4 醫患溝通的效果關鍵是醫生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許樹強院長說:“只有說不明白的醫生,沒有聽不明白的患者和家屬”。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著名的《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當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世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三大法寶”,分別是“語言、藥物、手術刀”。在醫療過程中,患者是被動的,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關心。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溝通能力的學習和鍛煉是長期的,醫患溝通能力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個醫生的綜合素質。醫患溝通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它和醫療技術一樣重要,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研究和提高。
·本文編校 朱 毅·
2013-10-18)
①無錫市人民醫院骨科 無錫市 214002
②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 無錫市 2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