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金囡 董萍 王瑩瑩
(鎮江市中醫院,江蘇鎮江 212003)
指導:朱辟疆
朱辟疆治療女性尿道綜合征的經驗
刁金囡 董萍 王瑩瑩
(鎮江市中醫院,江蘇鎮江 212003)
指導:朱辟疆
朱辟疆教授從事腎臟病研究已有5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他強調女性尿道綜合征的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治療中注重區分初期及中后期治療的不同,同時不忘調肝活血及固本治療。
尿道綜合征 中醫藥療法 名醫經驗
朱辟疆教授是江蘇省名老中醫、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知名中西醫結合腎病專家,其悉心研究腎臟疾病已五十余載,學驗豐富。筆者有幸隨師臨診,獲益匪淺,今將朱師治療女性尿道綜合征的經驗總結介紹如下。
尿道綜合征,又稱為癥狀性無菌尿,是指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但膀胱和尿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一組非特異性癥候群。本病多見于已婚女性,其病因復雜,多與尿道動力學異常、激素水平及情緒等有關,病情易反復發作。目前西醫尚無特效的治療手段,中醫藥治療具有一定優勢。根據尿道綜合征的臨床特征,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淋證”范疇。古代文獻《諸病源候論》將淋證分為氣、血、石、勞、膏、寒、熱7種類型,并提出:“諸淋者,由腎虛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且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明確指出了淋證的病因病機為“腎虛膀胱熱”。朱師結合尿道綜合征的發病特點及臨床征象,認為急性發作期多呈熱淋、氣淋表現,但很少出現血淋表現,而病情遷延、反復發作的尿道綜合征多呈現勞淋的表現。病因并非皆是遇勞即發,諸如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不遂、房事宿疾、衛生不潔等,均可致濕熱留戀,臟腑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司,膀胱不利。病機以脾腎虧虛、膀胱濕熱、肝郁、心火為主。
尿道綜合征由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常常虛實兼雜,臨證要分清病性屬虛屬實。本病初期以實證為主,表現為熱淋、氣淋,治療上以清熱利濕通淋為法,多選用八正散加減。由于木通含馬兜鈴酸,長期服用有腎毒性,故朱師將八正散中木通改為紫地丁。中后期以虛證為主,以氣淋、勞淋為主要表現。氣淋有虛有實,勞淋多表現為虛證,或兼氣郁、氣滯,常兼夾濕熱,久則瘀阻。朱師認為,淋證日久,多耗氣傷陰,脾氣虧虛,則不能升清降濁,中氣下陷,氣不攝津,膀胱失約,津液不藏,而發生尿頻、尿后余瀝不盡等癥;由于腎為封藏之本,若腎氣虧虛,則膀胱固攝不利,氣化失常,開合失職,同樣也會出現尿頻、尿急等癥。因此,朱師常用補中益氣湯和地黃丸加減。常選用黃芪、黨參、白術、陳皮、山藥、熟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等以健脾益腎,兼氣郁及氣郁化火者,加柴胡、白芍、當歸、丹皮、山梔以疏肝解郁;夾有濕熱者,選用知母、黃柏、白茅根、瞿麥等清熱除濕;腎陽不足者,增肉桂、熟附片、臺烏藥以溫腎化氣;陰虛明顯者,加用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養腎陰。
朱師認為淋證病位雖在膀胱,但其本多端,五臟皆可致淋,如“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營衛耗失”(《中藏經》)等皆可導致。因此治療時應考慮患者整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而五臟六腑之中,尤應注重調肝。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小腹,職司疏泄,調節一身之氣。若肝氣不疏,就會導致膀胱氣化失司,水道開合不利,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癥。故臨床上兼有胸脅痛,喜嘆息,尿頻程度常隨情緒波動而變化者,可遵《內經》“木郁達之”之法,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化裁。此外,朱師在臨床中發現部分纏綿難愈的淋證患者多存在焦慮、心煩、抑郁等精神癥狀,這些癥狀又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效果。故而常常在辨證方中加入寧心安神之藥,如合歡花、酸棗仁、夜交藤、柏子仁等,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軒歧救正論》云:“夫淋雖由熱生濕,濕生則水液混濁,凝結為患?!敝鞄熣J為,尿道綜合征初期濕熱毒邪為主,久則濕熱留戀,煎熬津液,以致氣滯血瘀,血行不暢,瘀血形成,血瘀氣滯互為因果,導致腎絡壅塞,經脈瘀阻,濕熱瘀毒蘊結下焦,傷及腎與膀胱,致水道開合不利,氣化失司,使病機趨于復雜,病情纏綿難愈。故治療用藥中當佐以活血化瘀排濁之品,如桃仁、丹皮、積雪草、丹參、當歸之類。
脾胃居于中焦,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水液的正常代謝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靈樞·口問》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淋證日久,或脾氣素虛,或久用苦寒清利,或長期濫用抗菌西藥,或飲食所傷,從而導致中氣受損,脾運失健,濕熱內生,脾胃氣機升降失常,三焦氣化失司,膀胱開合不利,從而出現尿頻、排尿不適等癥。又淋證以女性多見,尤其絕經期后婦女更易發生,反復發作,蓋因婦女絕經后天癸將竭,沖任虛衰,腎氣漸虛,精血不足;虛則易于感邪,邪戀下焦,膀胱約束失司而致淋證纏綿難愈,反復發作。且脾胃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先天賴后天以養。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濕熱內蘊,日久易致腎精虧少,腎氣不足。腎氣不足,中焦之濕熱下注,濕熱蘊結下焦,虛實夾雜,病情錯雜,增加了治療的難度。臨床治療時若單純給予大量清熱解毒利濕之劑,雖可取一時之效,但易于損傷脾胃、克伐腎氣,攝納失司,致病情去而復返,尿頻尿急反復難愈。故尿道綜合征之固本重在調補脾腎。正氣得助則邪不易侵,或余邪自清。朱師指出:本病脾腎久虧,治療非一日之功,臨床宜守法守方,不宜更方過頻;且濕熱膠著難解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因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濕不行,氣不化,難以速去,故應在癥狀緩解后繼續堅持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否則一旦遇外感、勞累、情志不遂等誘因,極易出現病癥復發。朱師基于重視脾腎兩臟的調治及兼顧諸淋的特點,喜好在地黃丸及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加用清利通淋藥。
許某,女,47歲。2013年5月7日初診。
患者近2年來時作尿頻尿急,常伴腰酸,小腹不適,曾行B超雙腎檢查未見異常,多次作尿檢及尿細菌培養均為陰性。發作時服用抗生素及成藥熱淋清、八正合劑等藥物,癥情未見明顯好轉??淘\:尿頻尿急,尿道口灼熱感,夜尿3~5次,排尿不暢,小便渾黃,腰膝酸軟,乏力,口干心煩,夜寐欠安。舌暗紅、苔薄白,脈沉滑。尿常規及尿培養檢查未見異常。辨證為腎陰不足,濕熱蘊結下焦。治以清熱利濕,益腎安神。處方:
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丹皮10g,茯苓15g,茯神15g,柏子仁10g,棗仁10g,石韋15g,地丁草30g,車前草30g,白茅根30g,炒白芍15g,生山梔15g,甘草10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尿頻尿急癥狀減輕,夜尿減少,自覺小便較前通暢,夜寐安,唯腰酸乏力,口干喜飲。舌暗紅、苔薄少,脈沉細小滑。下焦熱邪已祛,予養陰益腎,少佐清利。處方:生地24g,山萸肉12g,山藥12g,丹皮10g,茯苓12g,五味子10g,麥冬1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炒山梔15g,甘草10g。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尿頻尿急不顯,腰酸乏力好轉,口不干,守方鞏固,續以原方14劑,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發。
按:經云:“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本案患者為中年女性,年近五旬,臟腑漸衰,腎精虧虛,陰虛陽亢,虛熱內生,兼之更年期婦女情緒易于波動,肝氣郁結,郁而化火,上擾心神則心煩,下與膀胱之濕相合則濕熱蘊結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水道失司,故有尿頻尿急,尿道口灼熱。方選六味地黃丸合丹梔逍遙散化裁。諸藥合用,養腎陰,祛濕熱,清肝火,寧心神,使氣化無阻,膀胱開合有度,水道通利。二診時諸癥均減輕,濕熱之邪漸祛,腎陰不足漸顯,故專心補腎養陰為主,少佐清利安神。本案方證相合,補瀉得宜,標本兼顧,因此取得較好的療效。
編輯:傅如海
R277.519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3-0027-02
刁金囡(1968-),女,醫學碩士,副主任中醫師,中醫腎病學專業。diaojinnan123@163.com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