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賀,陳思雨,秦鑫月,趙 輝,何偉民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100000)
產品設計創新課題實踐與應用研究
金 賀,陳思雨,秦鑫月,趙 輝,何偉民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100000)
論文立足學生設計創新課題實踐,從調研的思路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出一些有建設意義的設想;目的是提高和推動學生的設計熱情,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的設計實踐活動,幫助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在 “做中學,在學中練”,真正獨立地設計出與市場接軌又不脫離教育目標的準產品。
發現;研究;設計;創新
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看看青年人的裝束就不難發現,信息產品已經被不知不覺的穿戴上身了。平板電腦、智能眼鏡,以及最流行的智能手機,人們的行為已形影不離地與這些物品深度融合,勞動結果不再是為工業產品機械地復制,而是使用者積極參與了智能化主導且引領生活的時代。但看似主動的行為能使我們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么?有時也不一定,因為生活的模式已經被技術程序化了,人們反而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圍中;要想繼續創新,人們不但需要超越工業化程序化的技術,還要適應不斷發掘民族文化和學習現代文化的趨勢;從創新角度,我贊成一位學者曾經說過 “創意,從傳統中來,到現代中去”;歷史發展從時間的連續性來看是不能分割的,而人的一生也只能在其局部展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不僅僅是個人的態度,也折射出社會的響應;從這兩點看,創新設計的選擇就不是輕而易舉但確是頭等重要的事了;所以立足于自身的社會環境,重視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僅僅追隨國外的潮流和技術或樣式的改良,將是學生們思考的起點。
面對當前的社會現象,我們題目的學生如何突破設計專業這個瓶頸呢?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講過 “藝術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設計也是一樣;但是,專業的差異性,觀察生活的角度自然也不同了,我們的學生需要養成主動觀察生活的習慣,過去美術學院為了創作,經常下鄉體驗生活幾個月甚至半年,而設計專業如何做到這點呢?應該說這是都市設計專業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通病;縱觀當今的學生設計和社會設計競賽,信息產品的比例逐漸增高,機械類工具類產品也逐步與信息化相結合,過去人們需要動手獲得的結果,現在可能一句語音傳輸,動動手指就完成了;再加上獨生子女的現象,使學生體驗生活的機會幾乎為信息產品占據,網絡代替了體驗;接下來怎么辦呢,只有適應它才能改變么?那可能會麻木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要首先要回顧一下設計的含義和本次設計的目標。
理解‘設計’理念和目標非常重要;‘設計’理念各國設計大師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給出了不同的文字解釋,我們要從發展動態的眼光學習它們。靜止的觀察是不準確的;無論設計滿足人的需要需求還是為了商業銷售的升級換代等等,都是為人服務的這點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不為環境所浸泡,要主動地從“置身室外”的角度融入生活;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確是客觀的;因為你僅僅是融入則有可能迷失,所以要參與而不能是 “沉迷;同時要運用好設計理念主動地參與不同的生活環境,對比與發現;只有這樣才能有真正的 “選題”出現。面對信息環境的 “爆炸”,應主動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自己的查閱,應包括更多 “用戶”的感受;藝術反映的是藝術家的主觀認識,而設計師則反映與引導他人的需求。這兩點是不同的。學生們由于環境特點受其所困,表面上好像沒有生活調研的素材,我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典故樣樣可以作為調研的對象,不僅當代設計師能在進行這些問題的思考,古代也同樣給了我們那么多優秀的設計經驗積淀。
設計所解決的問題應是面對群體的,不能局限在個人的情節中;這樣容易形成設計的瓶頸,打不開思路。我的建議是可以從各種文獻各種生活形態中吸取素材,單純的網絡信息資源是間接的感知,缺乏體驗和經驗的過程,容易停留在 “形”的層面;但學生的生活實踐機會在現實中大部分被成年人代勞了,這也是事實;真的沒有其它出路了么?我的建議是建立特定生活形態的設計體驗站;比如:“購物的形態流程,用餐的行為過程,醫療的服務過程”等等模塊,將生活形態模塊化,然后鼓勵學生對這些環境根據需要重新選擇和定位;當然也可以按這個思路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這樣的生活體驗均較為容易完成的;從另一個方面講,學生們沒有過多的技術和傳統生活經驗,也許更喜歡想像;而且對于創新,我們不能渴求完美,體驗到整個過程就達到了目的,當然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會提煉出核心的東西,那就收獲更大了。封閉的環境只能衍生改良的產品,而跨界則更需要知識高度的綜合性;這對于調研體驗的工作量和難度確實有一定能力要求,有時需要多年的知識積累才能有所領悟,但可以對整個選題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當代設計師田中一雄說過:設計是 “發現與滿足用戶的潛在需求”。
前面提到如何體驗生活,跨界知識的綜合,而如何提煉素材才是根本,是硬功夫;通常改良性設計是根據調研數據對產品進行修正的依據,這是一條設計思路,但步伐不大,也不能代表當今工業設計的方向,田中一雄在報告中曾經提到: “用戶需要省力的代步工具,他首先想到的是馬車,但設計師卻呈現給了他們汽車”。這無論如何也不是調研所能解決的結果。這個例子在我們當今的信息社會中數不勝數;有人把這種調研背后的信息稱之為未來的需求也不無道理;那么是否說可以忽視基本調研的行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深入地調研可以知道用戶的問題是什么,而解決的方向他們是不會說清楚的,那么我們設計師則是完成用戶到產品之間的橋梁。而這個橋梁也必然是用戶沒有見到過的,否則,他們不會掏錢買。以上清楚地敘述了調研的理念和目標。
關于調研的方式方法,現在各個學校和研究機構僅有少部分設有專門的針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方向;而清華大學也開設了用戶研究的課程;這對于量化信息數據,提高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方法上,也不能是粗放型的問詢和發放咨詢表單,甚至還要參與到用戶體驗并轉換角色;對于本學院設計專業的學生尤其應該靜下心來把這部分工作做實,否則根本不可能找出創新的理由。有的時候單純的問詢和記錄,用戶和設計者兩方面都難免覺得工作枯燥繁雜,應該動一下腦筋,轉化腳色,相互參與,就可以更深入細致地體驗到消費者背后的潛在目標。
就以本次的設計來舉例分析:題目是 “手袋助理器創新設計”;教師在查看了學生的調研進度和內容后提出了幾個問題:①提物勒手的原因;②貨物分量的控制;③收納如何方便;④界面識別和造型的美觀和協調。
(1)針對上面的上述問題,需要在數據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憑設計師個人的經驗而為;比如 “勒手”,不是一個簡單的常規問題,應做出關于重量使用的分析,承重多大袋子重量才會感覺到勒手,什么年齡段比較敏感,是否老年人和婦女會覺得5公斤就勒手,而年輕男子15公斤都不會感覺到勒手;這就需要先做個分類,把分類對比結果提煉出來,進行下一步總結;每個人提物都有可能勒手,但只有特定人群 (耐受度小的)尤其是比較敏感,看看是哪些人,最需要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用戶分類基本就完成了;那么下面要做的是對更多人的行為觀察和進行驗證、調整結果乃至體驗這個過程。他們通常的耐受重量是多少;單手持續的時間,在什么情況下分手擔負這些重量;購物的行為包括常規采購內容的了解有時也要分析的,因為這個與袋子的大小與數量、承重與體積都有關系;如果重量不大,但體積大,使操作力臂過大也會增加重量,那么這個裝置是否適用呢?
(2)對貨物分量的了解有時也是采購過程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正規超市購物結束,根據貨物品種、體積和袋子的容積和承重適當分類,這也較簡便地確定了重量的相對數值;其商品相對包裝完整,分量的準確性不必質疑;另外,當購物地點變化怎么辦,換個購物地點如早市,可能會發生口袋甚至分量無法預計的問題,這與購物內容有關,商場多是半成品,露天早市多是蔬菜和雜物。前者大多有完整的物流包裝,而后者無包裝或只有半成品包裝,需要塑料袋保護;這樣就會增加袋子數量,對助理器的結構設計會有很大影響;這就涉及稱重和多懸掛點設計的需求;當下的社會形態,在不規范的場合購物,難免不遇到這樣的問題,設計附帶這個稱重功能是非常實用的。只是這兩個功能需要分配好結構關系,這個功能并不是常用的,但確是必備的;所以收納也要體現在產品的局部結構里收放自如;當然,產品整體的攜帶和收納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內容,如放入服裝的什么位置方便,省空間等等。最后一點要說道的是界面和造型,不單單是造型問題,它會加強產品功能的實現,使用戶方便,商家滿意。
研究的結果是為設計做準備,調研不僅僅是功能的分析和總結,那也是技術人員可以承擔的工作;包括造型樣式、流行趨勢,文化元素、社會價值等等,這些整合的工作和精華提煉則是一個未來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本文僅對學生科技創新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總結和剖析,目的是使同學們在完成這一項目后能理清思路,為以后的創新課題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理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設計師。
Innovative Product Design Practice and Applied Research Topics
JIN He,CHEN Si-Yu,QIN Xin-Yue,ZHAO Hui,HE Wei-M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student design innovation practice issues,starting from research ideas,research questions,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ideas;aim is to enhance and promote the design of enthusiastic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design practice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in industrial design"learning bydoing,practicing in science,"to design a truly independent with the market without dep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prospective products.
discovery;research;design;innovation
G420
:Adoi:10.3969/j.issn.1002-6673.2014.01.039
1002-6673(2014)01-107-03
2014-01-13
金賀(1991-),男,北京人,在讀本科生。專業方向:產品設計;通訊作者:何偉民(1964-),男,北京人,教師。研究方向: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