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長發,朱玉麗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1)
工業設計作為近幾年的新型專業,是伴隨著制造業水平的提高一個不可缺少的專業,目前國內很多工科、藝術類院校都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至此,工業設計專業成為美學、技術的綜合體。同時由于國家對制造業的支持,不少企業開始意識到工業設計對提高自身形象、產品品位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院工業設計專業開設于2008年,定位于機械工程系,主要圍繞制造企業、工業設計公司產品設計崗位進行課程教學。對招生情況較復雜的文、理、藝術類學生,工業設計課程體系的制定就顯得更為復雜。
工業設計人才體系建設是圍繞工業設計專業特點、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崗位技能建立起來的內容體系,該體系分三大部分: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專業理論課程體系、專業實踐課程體系。這三大體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下面就主要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進行論述。
我國的高職教育興起時間不長,很多高職院校缺乏高職辦學經驗,缺乏辦學實踐條件,同時工業設計專業作為新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多是照搬本科的課程體系,對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專業特色理解不準,與企業人才需求和制造業生產實踐不能很好接軌,導致工業設計專業在高職院校得不到很好的發展,甚至無法繼續生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符合高職教育特色。高職教育注重實踐和時效,短期出人才,所以不能沿襲本科學位教育方式。工業設計專業針對一個企業需求分布廣泛的設計崗位,需要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
(2)實踐課程缺乏職業性。有些實踐課程的設置還停留在書本模式,沒有延伸到崗位需求上,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對職業的理解不夠透徹,沒有興趣去參與到課程教學中,這樣也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3)課程體系不夠連貫,不能很好的銜接。工業設計專業涉及知識面廣,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不能很好的結合,往往學生不能把專業理論很好的應用到后期的產品綜合實踐上面。
(4)培養層次不夠明顯。本專業學生層次比較復雜,培養時間短,批量化的教育只能造就部分優秀學生,現在的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往往以一個標準來培養學生,缺乏靈活機動性。
(1)符合職業教育特點。高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時間短、實踐強,工業設計專業相對課程較多,所以課程設置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課程設置,而更應該注重于實踐性更強,更貼近職業動手能力的課程。我院工業設計專業采用工學結合 “5+1”的人才培養模式,前五個學期在校內進行課程教學、實驗實訓教學及生產性實訓,最后一個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同時為了兼顧學生的學期課時安排,針對崗位技能要求對課程做詳細的討論調研,最終確立整體課程及課時數。
(2)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要求。包豪斯的成功,在于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同時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借鑒的經驗,使技術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包豪斯的課程一部分是設計思維的培養,一部分是技術方面的訓練。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工業設計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目的。工業設計人才整體結構為:設計管理型人才、高級設計人才、設計人才和助理設計人才,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結構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高級設計人才和助理設計人才。所以課程設置上更偏重于實踐。如:構成實訓、綜合產品設計實訓、設計表現實訓、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等實踐課程,最終以培養學生產品設計技能為目的。
(3)課程以實用為亮點。高職類學校更偏向于技術、實用性用途的課程,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同時能很快的適應即將到來的頂崗實習,為更快更好的適應職業崗位打好基礎。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實施,專業教師會積極地探索 “學習性工作”教學思路,即以實際工作、競賽項目為基礎開展教學。由老師尋找項目如技能大賽、企業大賽、企業委托項目,在課程教學或實踐教學上由學生完成,這樣即消化了學習知識同時也出了教學成果,如設計構成實訓,快題設計實訓、家電產品設計實訓等課程。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建設重在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專業理論體系課程的學習,掌握基本的美學、工學、設計方法等基礎知識,為技能實訓課程做知識準備。由于高職院校職業素質課程和總課時數限制,大學一年級課程的內容以工業設計基礎知識、美術基礎和設計思維培養為主,建立學生對于專業認知和興趣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更側重于形態、空間、色彩方面的技能訓練。比如 《設計構成》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如何建立圖形、色彩、立體和產品的關系,同時培養學生形態塑造的方法。大學二年級開始進入產品設計專題項目,從簡單的產品設計入手,開始熟悉產品設計流程,了解產品基本結構并能夠初步處理工程和設計之間的銜接問題,了解設計材料和加工工藝。大學三年級進入訓練項目綜合階段,引入市場調研、消費者行為調研分析和產品形態、色彩心理因素,同時引入品牌理念,讓學生參與實際產品設計競賽或產品設計項目。最后的畢業設計項目的實施則能體現了學生的整體能力,頂崗實習階段是學生企業實踐的過程,在畢業前更快的進入工作狀態。
第五學期的理論課程圍繞實訓項目,體現了工業設計專業學生設計能力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的進步過程。針對實際項目進行的理論教學課程教學,遞進式的能力培養更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
實訓課程作為工業設計課程體系的核心,可以很好的體現學生的基本能力掌握情況。我院工業設計實訓學時約3000 學時,根據三個學年對學生能力培養其需求分為四個能力模塊:基本技能訓練模塊、設計表現技能模塊、綜合執行能力模塊、專業技能培養模塊。技能訓練呈遞進式發展,同時也遵循了工業設計專業職業能力的需求,企業工業設計崗位主要的工作任務為:市場調研分析、設計表現與提案、3D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與手板制作展示。
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培養學生基本的設計表達能力和設計思維,建立一定的形態與美學基礎,比如 《構成設計實訓》,培養學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從設計構成理論出發,幫助學生建立造型設計意識,為以后的造型設計打基礎。實訓課程有:設計構成實訓、金工實訓、測繪實訓。
設計表現技能模塊:培養學生二維表現能力,產品設計基本技能,對產品機械原理、結構、形態有基本的了解和造型能力。主要課程有快速表現實訓、快題設計實訓。
綜合執行能力模塊:能熟練進行項目設計、具備產品三維表現能力和一定的材料與工藝知識,主要實訓課程有:家電產品設計實訓、材料設計實訓、產品改良設計實訓、交通工具設計實訓。
專業技能培養模塊:培養學生項目設計綜合設計能力,具備從市場調研到產品實物展示的全套設計技能,結合具體的設計比賽項目、引入品牌理念,形成完整的工業設計流程。主要項目有:綜合產品設計實訓、品牌產品設計實訓、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綜合訓練。
學生在完成基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學習后,通過企業崗位培訓,結合實際情況完成產品設計流程,提出設計成果完成畢業設計制作來檢驗學習效果。
工業設計專業三年課程安排如下:
第一學期:工業設計概論、透視技法、機械制圖、設計構成;實訓:設計構成實訓、金工實訓。
第二學期:設計程序與方法、機械基礎、電工學、快題設計、CAD;實訓:測繪實訓、快速表現實訓、快題設計實訓。
第三學期:人機工程學、造型材料與工藝、家電產品設計、Rhino、產品設計;實訓:Photoshop、家電產品設計實訓、材料設計實訓。
第四學期:Pro-E、產品改良設計、交通工具設計、仿生學、產品機構設計;實訓:產品改良設計實訓、交通工具設計實訓。
第五學期:模型設計與制作、展示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逆向工程;實訓:綜合產品設計實訓、品牌產品設計實訓。
第六學期:頂崗實習、畢業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在工科院校的重視度還是不夠,學生沒有完整的實訓場地,實踐成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實訓如果出不了高質量的作品,往往學生對實訓就會缺乏很強的興趣和動手能力。我院工業設計專業結合示范性院校建設中的重點專業建設的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全面推動課程體系改革,
結合各種大賽、企業項目引領式的實踐教學,注重在完整的教學設計實踐流程中培養具有設計思考能力、設計表現能力、三維表現能力、模型制作與展示能力的產品設計人才。但實訓場地建設和實訓結果的驗證還需要更完善,才能使工業設計成為一種技術與審美的結合。
[1]王華杰.高職工業設計有效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工業設計在線,2012.
[2]唐帆.包豪斯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5.
[3]吳榮,康晨,董衛民.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0,12.
[4]何人可.走向綜合化的工業設計教育[J].裝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