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 要】如何成為一名出色的文字編輯?面對這一問題,不同的新聞人,由于自身的特點及從業經歷的迥異,可能會給出不盡相同的答案。盡管有不同,但共性卻顯而易見:在工作中,須深刻理解“編”與“輯”的內涵,學會換位思考——假如我是記者,假如我是讀者……唯有如此,編輯的版面才會活潑生動,才能接地氣,獲得讀者的認可。
【關鍵詞】編輯 換位思考 責任心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場景:某一重大國際事件發生后,第二天,均在頭版刊登了這一新聞的多份報紙擺在面前,相信,愛看時事新聞的讀者首選的閱讀對象可能是《環球時報》。于是,一個問題由此而生:讀者的選擇為什么不是其他?
比對一下,答案不言自明。就某一同質化重大國際新聞來說,《環球時報》的新聞在經過編輯的二次寫作加工后,不僅有厚度,而且有深度;它給出的內容可能不僅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而且還會傳遞出更多的信息——下一步可能會怎么樣。
同一新聞,做出不同的“味道”,這就是編輯的藝術。僅有文字的收集、整理這種“編”肯定是不夠的,編輯更要有“輯”的能力——內容的二度整合與寫作。唯此,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文字編輯。
一、編輯中“輯”更重要
當下,有些編輯認為,編稿就那么回事,無藝術和技巧可言。
編輯國際國內新聞時,把新華社、網絡上的稿件刪刪改改,分成幾部分、加個小標題綜合到一塊,篇幅較長就算有深度了。
而編本地新聞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編,根本不與記者溝通。編了一會才發現稿件有問題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編完了才發現前面該保留的東西給刪掉了。
以上兩種現象比較普遍,其實,究其根源就是錯誤地理解了“編輯”二字。
所謂編輯,是用物質文明設施和手段,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各式精神產品,使之傳播展示于社會公眾的工作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編輯的古義,是順其次第,編列簡策而成書。編輯二字,即從收集編連簡策而來,以后書寫材料變化,沿用未改。
而“編”字的含義是,把材料加以適當的組織排列而成為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節目。“輯”字古同“緝”,連綴,協調駕車的眾馬。所以,僅從字面理解:“編”僅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輯”是一種協調駕馭,顯得更為重要。
在國外,紙媒多為編采合一,由編輯指揮記者,所以,編輯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編輯”,而是要承擔前期選題、采訪指揮等工作。以美國日報編輯部為例:就編輯部而言,美國的日報嚴格實行總編輯負責制下的主編(編輯)責任制。由主編編輯決定記者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務,并對其工作質量和勤勉程度予以評價。
從國內現實情況來說,“輯”也理應放在顯位。
如今紙媒一統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電視媒體的競爭、網絡的沖擊讓平面媒體處于尷尬境地,而微博的登臺,更使這種困境雪上加霜。
一個不爭的現實是,當下,某地發生一件事以后,最快的消息源多為微博,其次是網絡和電視;而速度最慢的當是紙媒——第二天才能見報。而突破這種同質化競爭的唯一途徑就是,把新聞做得有深度、有思想,這也恰恰是紙媒的優勢——其他媒體在短時間內只能“短平快”。
這種深度,也就需要對新聞進行再次寫作與整合,而整合的重任最后肯定落在編輯身上。
二、編輯怎樣“編”與“輯”
編輯這兩個字,如果僅僅看做一個名詞,它就是一份謀生的工作而已,只要簡單的“編”就可以;而當你把它理解為動詞,則包含著更多的責任在其中,需要我們用心去“輯”。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文字編輯,如何處理好“編”與“輯”的關系,翻開不同的新聞學教材,會找到不同的答案。其實,無論何種經驗和理論都不能完全適用于每一位編輯;在實際工作中,不管你在哪一個崗位上從事編輯工作,有兩點不可或缺:換位思考和責任心。
換位思考,就要常常自我提醒,假如我是讀者,我還想閱讀到哪些內容;假如我是記者就會理解到這一點,采寫這個新聞報道記者某某某已經盡力了。
作為一名編輯,有了一份責任心,就會不斷的學習完善自我,使自己編輯過的稿件讓讀者看明白,感興趣。
1、心中裝著讀者
面對紛繁疊出的報紙,讀者總是最先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報紙去閱讀。編輯如何使自己編輯的版面贏得讀者,成為他們接受傳播的第一選擇,這是每一位編輯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報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讀者需要它。伊拉克戰爭,冰島火山爆發,這些當然都是重大新聞;但是讀者上班、上學的公交車變更路線,居住的小區停電、停水、物價上漲等,對他們來說是真正的頭等大事,是實實在在的需要。
如果編輯心中裝著讀者的需要,在處理稿件時,就會格外用心:在編輯重大國際國內新聞過程中,將會力求告訴讀者,為什么會這樣,將會怎么樣;在編輯有關經濟、民生新聞時,將把讀者陌生的東西解讀清楚,例如什么是CPI、PPI,什么是輸入性通貨膨脹等等;在城市新開通公交路線時,在版面上可能出現一條新公交路線圖。
2、學會理性建議
寫是基礎,編是寫的最高體現。記者在寫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編排文章的思路,而編輯的職責則是將其思路為“我”所有,再按照“我”的思路重新加以編排。
但編輯不能胡亂地以“我”的意思加以編排,這就需要編輯尊重記者的勞動成果,在此基礎之上錦上添花。
編輯在出版流程中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讀者”。記者如果看到編輯的改改畫畫,甚至把自己精心寫出的內容都刪掉了,肯定會很生氣,為此,編輯必須學會一樣基本功夫:勤于溝通、理性建議。
在與記者溝通時,應該加上“似乎”、“你或許會想考慮”、“或許更好的做法是”之類的輔助用語,以免記者覺得編輯太霸道,自作主張。
當編輯認為某一個事實不準確時,可以這樣說:“我查閱資料后感覺某個事實不太準確,如果重新核實一下,既尊重了讀者,也可能避免差錯;當然,你在第一現場,更了解情況,最后肯定要尊重你的意見。”
3、善于運用群眾語言
記者端來“菜”,編輯進行“烹炒”,手法不同,做出的“菜”,有的色香味俱全,有的讓人難以下咽。這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你編輯的版面,是被套話空話所占據,還是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你是否把政府的文件性話語轉換成了群眾語言。
穆青曾說過:“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
群眾的思想最鮮活,群眾的語言最生動。善于運用群眾語言,就是要拋棄那些“假大空”,少一些自我欣賞式的“文采”,多一些人情關懷,編輯起的標題,所修改后的文章,要讓群眾看得明白、讀得懂、愿意接受。
善于運用群眾語言,最為關鍵的是,語言要直白,言簡意賅,易于理解。比如在談到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時,“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一看就明白;描述干群關系的“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更是朗朗上口。
4、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編輯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缺乏觀察力,你永遠只能是一個二流的編輯。所謂二流的編輯,就是領導說干什么事,你就只會干什么事,而沒有主動和積極的工作能力。編輯的水平有多高,其實就在于自己的觀察力有多強。觀察力要求你必須是信息的“偵察員”,是信息的“整理者”。而這種觀察力,來自于各種方式的學習。
學習,首先是學懂并深刻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這樣,在編輯稿件時才能“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做到三貼近。而在當下,只有認真貫徹轉作風、轉學風、轉文風的精神,才能使稿件在傳達政府聲音的同時,讓讀者讀懂、易于接受。
同時,這種學習一定是多層次的,包括具體業務的學習,看書、向同事請教,如此,業務素質才會逐漸提高。
人們常說,記者應該是一個雜家,編輯也一樣。這就需要編輯以敏銳的觸覺,收集各種新聞及社會媒體導向,這種向社會學習,是每一位編輯必須具備的,且這種學習應該是終身的,否則,他(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編輯,更談不上優秀了。□
(作者:遼寧日報出版二部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