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毅
【摘 要】作為播出內容的一部分,電視角標的作用不可忽視。巧妙設計的角標,不僅能夠方便觀眾,也有益于節目的整體效果。而當前一部分電視新聞節目的角標,并不能起到應有效果,甚至會對節目本身造成不良影響。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節目的角標設置,值得其他新聞節目效仿或借鑒。
【關鍵詞】電視角標 設置 《超級新聞場》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節目越來越得到受眾的關注和青睞,特別是新聞類節目,以其豐富詳實的內容、準確嚴謹的報道風格以及權威的傳播地位,在電視節目中獨領風騷。各電視臺也都為節目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而不遺余力地改版創新。其中,曾經被認為可有可無的電視角標,現在卻日趨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很多電視新聞節目,都充分利用屏幕各個角落,安置獨具特色、風格各異的角標。
所謂“電視角標”,就是電視節目在播出時,位于屏幕四周,或固定位置,或循環翻轉播放,或不定期浮現的動態標識。主要類型為:電視臺臺標;整點時間提示;天氣圖標;節目專用標識;節目內容提示;隨片廣告;其他標識。
作為電視節目播出內容的一部分,與節目內容相比,角標雖然并不顯眼,但是效果卻不容忽視。首先,臺標、天氣、時間及節目專用標識,能夠讓受眾在觀看時掌握基本信息,直觀地知曉自己正在收看的是哪個電視臺播出的哪檔節目,并且能夠及時獲取時間和天氣資訊,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有些節目專用標識,因為沿用時間久、設計經典或極具韻味,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節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焦點訪談》欄目的標識,富于立體感,配以藍、綠、紅三色裝飾,很像人的眼睛,這與節目名稱中的“焦點”相契合,加之《焦點訪談》所報道的內容,通常都是老百姓關心的事情,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節目角標與節目風格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對節目本身也是非常有利的品牌認知宣傳。
其次,節目內容提示有助于觀眾較快捷地進入節目,跟上節目節奏。特別是在播出電視連續劇或電影時,目前全國大部分電視臺都會在屏幕上標明片名、集數,例如“闖關東16”,“建國大業”等;有時還會附上影視劇的出品國家和地區以及版本、主演等,例如“加勒比海盜(美)”、“射雕英雄傳(83版)”、“甄嬛傳(陳建斌 孫儷)”等;
第三,隨片廣告角標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很多觀眾對電視商業廣告的插播或頻繁出現十分反感,而節目的冠名贊助又是不少電視臺的收益之一。將隨片廣告商或廣告產品的標識,通過角標呈現出來,既不會過分影響節目播出效果,又能滿足贊助商的投放效果,可謂一箭雙雕,兩不耽誤。
盡管許多電視臺都注意到了角標的優勢與作用,然而在具體操作中,由于考慮不周或設置理念等問題,有些角標設置,非但沒有達到如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角標喧賓奪主,影響到正常播出效果。不少電視節目的角標,設置得過大、過多、過密、過雜,擠占了屏幕四角,無形中縮放了屏幕尺寸,也會讓觀眾分神,經常受到角標的干擾而忽視了節目正片,不利于節目內容展示。還有一些角標,采用了實心、不透明的底板,往往不經意間,遮擋了節目內容的關鍵點,又不能做到根據節目內容的演進而隱現,導致播出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角標欠缺美感,破壞節目整體視覺效果。有些角標要么設計極為簡單,就是打上幾個字或一行字,字體也很普通;要么底板圖案鮮艷花哨,再加上動態效果進行翻轉、閃爍或分合,與節目整體風格及播出內容很不協調,破壞了節目層次感,最終影響了視覺效果。
第三,部分角標內容格調不高。這主要體現在隨片廣告角標上,有些廣告角標為了奪人眼球,不惜刊登暴露、低俗、血腥、恐怖的內容,嘩眾取寵。甚至有些廣告本身就是虛假或詐騙性質的廣告,也堂而皇之隨片播出,招致觀眾抗議、投訴和抵制,久而久之,對節目和電視臺的美譽度及公信力也是極大的損害。
上述角標問題在一些新聞節目中也時有發生。由于電視新聞節目的客觀公正性和嚴謹權威性,如果不注意角標的規范合理使用,對新聞類節目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在這一點上,安徽衛視早間新聞節目《超級新聞場》就做得比較妥當。《超級新聞場》的節目角標為鏤空藝術字形式,字體顏色為紅藍搭配,顯得簡潔明快,角標位于屏幕左下角,在保證體現節目名稱的同時也盡可能地不影響收看效果。隨片廣告角標為正方形,位于屏幕右下角,與節目角標平行。整體效果突出,且廣告角標并非始終出現在右下角,可以隨著節目進度進行調整,當有可能對節目關鍵內容有遮擋時,便適時暫撤,保證了節目正常播出,也照顧到了觀眾的收看需求。另外《超級新聞場》還巧妙地加上后續節目環節提示角標,在即將進入下一段內容環節之前,會利用角標進行預告。
綜上所述,看似不起眼的角標,對電視節目,特別是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不容忽視。角標就像一柄雙刃劍,如果設置得巧妙合理,會為新聞節目錦上添花;相反,如果粗制濫造,則會令新聞節目黯然失色,因此,新聞類節目在設計角標時,均應仔細慎重。安徽衛視《超級新聞場》節目的角標設置,具有系統化、人性化的特點,值得其他欄目借鑒。□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