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以敏
【摘 要】央視《新聞聯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國家政治權威與秩序的象征,主持人語言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新聞聯播》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帶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本文從國家形象、語言形象以及語言文化形象的傳播與維護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鍵詞】主持人語言 儀式化 價值思考
央視《新聞聯播》自1978年開播至今,經過30余年的變化與發展,它具有的宣傳模式一直是省、市級電視臺借鑒甚至照搬的標準樣板,在全國電視媒體中已成為獨具特色的“聯播體”。“作為國家政治權威與秩序象征的《新聞聯播》,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儀式。”①作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在語言規范化問題上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這種重要性就使得主持人語言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模式,并且這種模式化已經上升成為了一種儀式化的表現。這種儀式化在《新聞聯播》里的作用是什么,價值是什么,這是本文想要思考的問題。
一、主持人語言儀式化表征
1、儀式化的定義
有研究者認為,儀式是文化的核心和縮影,與人類生活具有同構性。“儀式化是指某種類型化的、重復的姿勢和姿態。”②這里重在類型化和重復。《新聞聯播》的主持人語言就是這種類型化和重復,主持人每天播報新聞時所使用的語言都有一個框架,這樣一個框架就是類型化的表現,而主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重復這樣一種類型化。所以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就是這種播報模式的姿勢和姿態。
2、主持人語言儀式化的特點
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主持人語言儀式化最重要的就是類型化和重復性。所以儀式化的特點從兩方面來談,一是主持人語言的類型化,二是重復性。《新聞聯播》的這種填空式的播報模式一直被廣大觀眾所詬病,觀眾認為多年來《新聞聯播》一直重復著國家領導人在各地調研、全國人民安居樂業以及國際局勢緊張這樣的內容,主持人的播報也一直遵循“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農歷某月,今天的主要內容有”的模式。觀眾可能厭煩了這樣的播報模式。但是,這樣的類型化的播報是《新聞聯播》發展多年的產物,這樣一種既存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這種合理性正是這種類型化存在的必要性。正因為這樣類型化的播報,《新聞聯播》的“聯播體”才能成為省、市級電視臺借鑒甚至照搬的標準樣板。再說重復性。重復性具體就體現在主持人播報新聞時重復類型化的播報模式。但是,正是因為這種重復性的類型化,《新聞聯播》才能作為中國的形象面向全球,才能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才能成為國家政治權威與秩序的象征。
二、主持人語言儀式化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新聞聯播》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每日晚間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被稱為“中國政壇的風向標”,節目宗旨為“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新聞聯播》所建構的國家形象是要依靠主持人語言來實現的,而主持人語言儀式化的首要價值就在于其對國家形象的建構。
1、《新聞聯播》與國家形象
《新聞聯播》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宣傳的主陣地,一直肩負著“發布新聞,傳達政令,介紹各條戰線的新成就、新發明、新創造,宣傳各地涌現的先進人物和創造先進經驗,報道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聞事件等等”③的政治使命。在這些宣傳的背后,《新聞聯播》一直在建構著國家形象——于外的國際形象和于內的政府形象。《新聞聯播》主要分為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這樣的編排既向受眾傳遞了國家領導人的動向,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內大事的報道以及國家政府的應對措施,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政府形象;于外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情況,另外一方面針對國際新聞的報道也讓全球看到中國對世界的關注。這樣的編排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是一個穩定求發展的國家,同時也在關注著世界的發展。
2、主持人語言與國家形象
作為《新聞聯播》重要組成部分的主持人,其語言的規范化直接影響著節目的質量,從而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建構。主持人坐在鏡頭前播報新聞,他們所代表的不再是個人,而是代表著國家形象,他們說什么,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在說什么,所以主持人的語言是關系到國家形象的建立的,主持人的語言是國內觀眾感受政府形象以及國外觀眾感受中國形象的最直接的體現。
三、主持人語言儀式化與語言形象
1、《新聞聯播》與語言形象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全球出現了“漢語熱”的現象。而《新聞聯播》作為向世界傳播普通話最有力的窗口,主持人的語言代表著中國,代表著中國的語言形象。世界在看、在聽,聽到了最標準的漢語,看到中國獨有的語言形象。筆者在接觸參加“漢語橋”的一些外國學生時針對語言形象的問題采訪了一些學生。問及他們在家接觸最多的漢語節目是什么,他們都回答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問及他們覺得《新聞聯播》是否是他們學習漢語的一個有力條件,幾乎被訪者都認為是這樣的,他們基本每天都會通過看《新聞聯播》來學習漢語。雖然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針對的不是新聞內容本身,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新聞聯播》所建構的語言形象已經影響著世界。
2、主持人語言與語言形象
主持人播報新聞使用的是最標準的普通話,作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播報新聞時采用固有的模板來進行播報,是為了減少在播報過程中產生錯誤,避免發音不標準的情況發生。所以,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不是單純的不思進取,不知道創新,而是這種儀式化已經同語言形象分不開了。因此,要加強《新聞聯播》對于語言形象的建構,只能從主持人語言抓起。所以我們不能總是認為主持人每天播報新聞就像填空一樣的,針對這種情況就進行批判。作為中國最權威的電視新聞節目,難道那些新聞工作者們聽不到觀眾的聲音,不是,他們是在用這種觀眾認為的模式化創造著一種儀式化的價值感。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是一種手段,目的就在于建立最為規范的語言形象。
四、主持人語言儀式化與語言文化的傳播和維護
《新聞聯播》的主持人語言是中國普通話在媒體上最直接的體現,也是中國語言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平臺。世界在看《新聞聯播》,同時也在看中國的文化。主持人的語言就是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播形式,而儀式化的傳播是為了真正做到語言文化的傳播。
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現
主持人語言儀式化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首先從主持人語言的發音來看,《新聞聯播》對于主持人的要求是發音必須字正腔圓。字正腔圓是普通話的最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其實是來源于中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倡導的是均衡,而字正腔圓的發音要求就是這種均衡的表現。《新聞聯播》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重復著字正腔圓,也重復著儒家的均衡思想。或許國外的觀眾無法解讀出這種均衡,但是對于國內觀眾來說,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進行傳承,是大家所能夠解讀出來的,也是大家應該認可的。隨著漢語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世界各地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孔子學校。在孔子學校學習,學的不只是漢語,學的還有中國文化,中國的儒家思想,甚至更多的中國文化。而這種效果之所以能達到,少不了《新聞聯播》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促進作用。
2、主持人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在文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生活在電視時代的鼎盛時期,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電視的巨大影響力,電視創造了人類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的奇跡,加速了人的社會化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而且具有巨大的社會教育效果與示范性導向性。語言傳播在電視傳播中占據著核心的地位,語言傳播就是文化傳播。因此,播音主持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建構,播音主持的形態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文化選擇。電視主持人的文化傳播不是個體的私人行為,而是體現著媒體價值,反映出人們的價值觀念。《新聞聯播》的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就是主持人這種文化傳播作用的體現。這樣的儀式化體現著媒體的價值,體現著人們的意識形態。這種儀式化是為文化傳播服務的,不是單純地為了播報新聞而播報。主持人既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文化的承載者,主持人通過語言的儀式化把自己的文化傳播作用發揮出來。
結語
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語言的儀式化在國家形象、語言形象以及語言文化的傳播與維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不應該抓住《新聞聯播》播報的模式化問題來進行批判。就如上文所闡釋的,當一種模式具有了它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后,這種模式化就有了新的高度,就具備了存在的價值。□
參考文獻
①張兵娟,《國家的儀式——〈新聞聯播〉傳播文化學解讀》[J].《現代傳播》,2010(8)
②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J].《廣西民族研究》,2003(3)
③楊偉光、李東生 主編:《〈新聞聯播〉20年》[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作者:云南師范大學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