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杭
【摘 要】網絡小說作為一種寄身于互聯網的文化產品,近十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互聯網技術在產業資源、市場消費、產業鏈三個方面為網絡小說的發展提供了幫助,表現在對網絡作者的發掘與整合,商業化運作的促進以及相關文化產品的衍生。在互聯網有力的推動下,網絡小說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視野,成為了網絡文化產業中的一大亮點。
【關鍵詞】網絡小說 產業資源 市場 產業鏈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平臺。就文化產業而言,互聯網的普及為其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來考察,文化產業的發展總是跟著技術進步的腳步,往往為文化載體的發展所推動:印刷術的風行啟動了報刊、出版等產業,電影和電視機的發明催生了影視產業①。而如今,互聯網正以極強的交互性和流通性為動力,推進了一大批以網絡為依托的文化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網絡歌曲、網絡游戲等網絡文化產業正與現實生活發生著越來越多的交集。近十年間,網絡小說蓬勃發展并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不僅促成了一些如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等網絡文學知名商業網站,更成就了一大批收入驚人的網絡作家。那么,互聯網技術究竟是怎樣推動了網絡小說這一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文從文化產業資源、市場消費、產業鏈三個方面作出分析。
1、文化產業資源的發掘與整合
任何一種產業的崛起和發展都離不開相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文化產業當然也不例外。如何在現行市場經濟體制下,以市場為依托,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配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學者將文化資源分為四種形態:符號化意義的文化資源、經驗型的技能文化資源、壟斷性的旅游文化資源、創新型的智能文化資源②。在這四種形態的文化資源中,任意一種資源得到有效開發,都能推動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網絡小說來說,所需要的是作者的寫作技能,即經驗型的技能文化資源,也正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隱于大眾的作者及他們的寫作才華才得以發掘與整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的高度普及為網絡作家的發掘提供了巨大的人口基數。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覆蓋面極為廣泛。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我國網民有5.64億,另外,通過手機上網的有4.2億人③。如此龐大的網民,從中誕生一些網絡作家也并非難事,如果說傳統的小說出版業對作家的態度是“重點培養”,那么網絡小說的作家則是“普遍撒網”,網絡技術以其空前的覆蓋面讓一大批隱藏在社會角落中的網絡作家有機會接觸到網絡小說。這也為網絡小說的產業化提供了基礎,沒有作者,一切都無從談起。
(2)互聯網的時效性與互動性讓作者進入小說行業的門檻大大降低。在Web2.0時代,每一位網民都可以在不違背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自由發聲,無論什么內容都可以立刻在網絡平臺進行展示并及時得到回應。這也讓網絡小說行業的門檻遠遠低于傳統小說。傳統模式下的小說出版,作者的作品至少要經過編輯、出版社、書店三個環節才能與讀者見面,而在互聯網搭建的平臺上,作者只需要將作品發布于網絡就能夠進入讀者的視線。這樣一比較,就體現出了互聯網為小說提供的便利:首先,傳統模式的出版中作品要經過層層篩選與審稿,特別是新人作家,編輯、出版社、書店任何一關能不能通過都是未知數,而網絡發布的小說則沒有這些限制,作者——網絡——讀者模式讓作品誕生的過程簡化了許多;其次,相比較傳統出版模式,網絡小說節省了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門檻的降低意味著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因此好作品的問世也就不是難事。
(3)互聯網中專業化網站的運作整合了產業資源,為網絡小說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網絡小說出現之初,都是一些零散的作品,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但隨著專業化網站的運作,這種情況很快得到改善。2003年,作為文學閱讀與寫作平臺的起點中文網正式開始商業化運作,在隨后10年不斷的努力與發展,現已成為國內領先的原創文學門戶網站,旗下聚集了一大批收入驚人的知名網絡作家,在第七屆“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發布時,起點白金作家“唐家三少”、“天蠶土豆”等人的收入確實讓許多人感到震驚。正是這些作家的精彩作品,成就了起點,讓起點很快建立了中國網絡小說寫作與閱讀平臺領導者的品牌,但也是因為起點長期致力于網絡作家的發掘與培養,并將這些作者和作品匯集起來,才讓網絡小說大放異彩。從零散的默默無聞的網絡寫手,到名利雙收的網絡作家,網站運作的模式尤為關鍵,可以說,正是專業化網站的商業運作,才為網絡小說的產業化帶來了可能。
2、文化產品的市場消費
任意一種文化產業想要發展,其文化產品都要經歷市場的檢驗,市場是產業發展的根本。網絡小說作為文化產品同樣需要參與市場競爭,爭取消費者的青睞,特別在網絡寫手的創作初期,一點點的經濟收入都可能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而付費式閱讀則成為網絡小說賴以生存的特有模式。網絡小說在市場大潮中接受考驗時,互聯網技術可以從市場建立、市場反饋、便利付費三個方面來提供幫助。
(1)互聯網搜索功能為不同題材的網絡小說建立了各自的市場。網絡小說的種類有很多,包括玄幻、言情、穿越等都是常見的題材。每位作者以至每部作品也都有各自的特色,當這些作品走向市場,面對碎片化分布的讀者時,能否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認同,就成為了作品能否帶來收入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作者選擇讀者,而是讀者選擇作品。讀者想要在眾多題材的網絡小說中選擇想要閱讀的種類,就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搜索功能,通過對歸類、作者、劇情等關鍵詞的搜索來進行指向性的付費式閱讀。這樣,在不同特色的作品周圍,就匯集了各自的讀者群,無形中為多題材的網絡小說建立了市場。
(2)互聯網及時的反饋與互動功能讓網絡小說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調整或完善,以達到迎合讀者的目的。傳統的小說創作,只有在整本完成后才有可能與讀者見面,但網絡小說采用連載的形式來發布作品。據觀察,起點中文網上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每天更新,作者采用的是邊寫邊發布的連續創作形式。而互聯網及時的反饋功能可以將讀者感受第一時間傳達給作者,例如章節評論或在線留言。作者可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對之后的寫作進行調整和修改,從而通過市場取向來進行創作的取舍,這樣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讀者,也會帶來更多的收入。
(3)互聯網在線支付技術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網絡小說是大眾文化發展催生的產物,與傳統的文學創作不同,網絡小說更注重娛樂性,而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需要娛樂放松的人并不少見。他們可能沒有時間去書店,但卻有時間上網,而互聯網上多種在線支付交易平臺讓他們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付費閱讀。這樣的便利也會促使一些人選擇閱讀網絡小說作為閑暇時的放松方式,特別是在線支付平臺登陸手機應用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3、產業鏈的形成
與傳統小說相比較,網絡小說帶有更加濃厚的商業化色彩。網絡作家基本上都是為了獲取利益在進行創作,那么,將網絡小說利益最大化,是作者與網站共同追求的結果。基于互聯網多媒體效應,一些以原創小說為核心的其他文化形態也與網絡小說產生了“化學反應”,如漫畫、網絡游戲、影視劇等等。就像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的知名小說《斗羅大陸》,在取得良好的知名度與口碑后,先是被游戲公司看中,制作了以小說為原型的網頁游戲,之后又被改編成網絡漫畫,實體出版也只是時間問題。在這一系列動作之后,該小說創造的商業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付費閱讀所帶來的利潤,而且受益者不光是作者本人,一系列文化產業公司都從中獲利。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網絡小說的商業成功并不僅僅表現為小說閱讀市場上的成功,良好的讀者口碑和潛在的商業價值會推動小說與相關文化形態的結合,推出衍生文化產品,延伸網絡小說的利潤鏈④。
4、網絡小說產業現存問題及未來展望
在互聯網技術的帶動下,網絡小說作為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甚至成為文學創作的中堅力量。網絡小說的火爆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普及,這一點可以為其他文化產業提供借鑒,即利用互聯網技術來發掘資源、建立市場和產業鏈發展。但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網絡小說火爆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網絡小說是大眾文化的產物,由于文學性的缺失,難免會受到指責,有指責就有爭議,網絡小說正處在文學與文字、高雅與低俗間徘徊的尷尬境地;其次,網絡小說的一大亮點就是原創,但網絡上的盜版現象十分猖獗,如貼吧中的“復制—粘貼”式更新讓許多人可以逃避付費式閱讀,而在貼吧中等待每日的更新;最后,網絡小說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社會現實問題,很多人沉迷其中而影響生活,甚至迷失于虛擬世界而做出極端行為,學生也會因沉迷小說而影響學業,很多學生甚至在上課期間幻想著自己的“穿越之旅”。
雖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以文化產業的眼光來看,網絡小說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在利益的驅動下,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投身到網絡小說創作的熱潮當中,互聯網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寫作和發表的機會。相對于傳統小說行業,網絡小說還很年輕,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針對公眾反映的惡俗、盜版等現象也可以及時治理。通過采取商業化規范,提高作品的質量要求、語言規范等有效措施,最終可以使網絡小說朝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邁進,到那時,網絡小說不僅可以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受到更多人喜愛,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拉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成為網絡文化產業中的一大亮點。□
參考文獻
①宋奇慧,《網絡文化產業——新的文化經濟增長點》[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5(3)
②劉吉發、岳紅記、陳懷平:《文化產業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③李國新,《中國網民現狀》[J].《時事報告》,2013(6)
④樊柯,《網絡小說產業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響》[J].《中州學刊》,2012(6)(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