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嘯
【摘 要】在微博剛剛誕生的時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個體意識覺醒的標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臺為主的網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兩個“意見領袖”發生沖突的時候,在微博上的兩派“粉絲”受眾旗幟鮮明地對立了起來,并且在唇槍舌戰中變得非常不理性,表現為語言侮辱,人身攻擊等行為。本文從社會沖突理論的角度分析“韓方之爭”這一網絡事件,探討在微博平臺上的群體沖突行為,并分析這種行為的現實影響。
【關鍵詞】微博 群體沖突 意見領袖 韓方之爭
一、微博上的群體
在微博上人人都是傳播者同時也是受傳者,這一點使微博的傳播模式比起其他網絡傳播模式來說更趨近于人際傳播,也可以說,微博比起其他網絡媒介形式(論壇、SNS等等)更形象地把人們日常交流的模式反映在了網絡平臺上。在微博剛剛誕生的時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個體意識覺醒的標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臺為主的網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兩個“意見領袖”發生沖突的時候,實際上在微博上的兩派“粉絲”受眾旗幟鮮明地對立了起來,并且在唇槍舌戰中變得非常不理性,表現為語言侮辱,人身攻擊等行為。可以說他們從有意識的個體變為“烏合之眾”。
1、“韓方之爭”事件概述
2012年1月15日,網絡作家麥田的一篇質疑韓寒當年新概念作文是由其父代筆的文章①,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1月16日韓寒作出首次回應②,其后,知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口水戰。1月18日,麥田向韓寒及其父親致歉退出戰局,而方舟子表示不理會并繼續質疑。2月6日韓寒父子起訴方舟子。2月13日韓寒父子撤訴。
在質疑方獲得有效人證、物證之前,此仗仍然是無聊的口水。而此戰的意義,主要是韓與方擁有數量龐大的擁躉,因而卷入數量空前的網民。
已經有人注意到,對“代筆”的判斷分歧源自不同年齡人教育、生活經驗的差異。實際上,“意見領袖”作為時代符號,本身就映射出其擁躉的價值觀。而韓寒和方舟子,是近20年網絡人氣最勁的“意見領袖”,二人相同之處都是以批判者姿態暴得大名。但除此之外,二人在道德觀念、生活理念、營銷路線等方面都幾乎大相徑庭,甚至完全對立。
2、事件中的人物以及背景分析
不論“韓方事件”中的是非對錯,更值得注意的實際上是雙方支持者——也就是粉絲群體,他們在事件前后所持的不同態度和立場。
在事件爆發之前,實際上兩人的粉絲群體都有不少重疊之處,很多網民同時是這兩個人的粉絲。
本次口水仗主角之一方舟子,走紅網絡近20年,其個人品牌元素包括:獨立、犀利、理性、道德潔癖,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進入1990年代,中國市場改革破冰,法制建設不彰,社會道德開始下滑。方舟子從海外歸來,以博士身份打假,指向一系列學術造假,在知識界引發共鳴。不過他能夠從學界進入大眾視線,成為首屈一指的網絡紅人,與社會心理的期待又有直接關系。在那個時代,方海歸知識分子的精英頭銜,打假斗士的道德光環,填補了后烏托邦時代的道德真空,滿足了大眾對偶像的期待,從而贏得大批粉絲。③
在教育背景上韓寒與方舟子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少年韓寒的成長從一開始就遠離體制,并抓住體制外的上升機遇(新概念作文大賽),并以《三重門》名利雙收。擁有上述資本之后,韓寒開始涉足職業賽車領域,并在多年之后成為一名中國職業賽事的冠軍車手。
韓寒身上擁有幾乎符合年輕一代所追求的東西,他善于針砭時弊,對一些公眾話題經常發表言論,并且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上一輩人群中也頗有市場。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以上兩個不同時代的“意見領袖”的出現實際上是必然的,當一個時代稀缺一種品質或精神的時候,人們——也就是群體,就會發現有這樣品質和精神的人(一種精神或品質在一個時代可能稀缺,卻并不容易消逝)并把他們塑造成偶像。因此,一個時代的偶像實際上反映出的是這個時代群體所追求的價值觀。
二、微博上群體在事件前后的態度轉變
1、韓方事件中的群體分析
事件發生后,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網上粉絲群體所發生的對立和爭論。在麥田質疑韓寒代筆之前,實際上在微博上的粉絲群體并沒有很明顯的對立關系,很多人同時是兩個人的粉絲。事件爆發后,兩派的粉絲群體的界線開始變得涇渭分明起來。并且在這其中,粉絲群體中也出現了“意見領袖”,這些意見領袖的特點是:1.從他們自身來說,有一定影響力,有自己的粉絲群體。2.從態度上來說,他們對于所支持的人態度分明。3.在行動上,尋找對己方有利的證據以及對對方不利的證據,并通過言論把這些證據放大,對于自己的“粉絲”群體進行影響。
通過區分對于此事件態度的不同,群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韓寒的堅定支持者(倒方派):這里不僅僅是指那些本來就支持韓寒,從一而終的粉絲,也包括通過觀察事件,最后選擇支持韓寒的人。在最終選擇支持韓寒的人群中,他們的態度形成實際上也有幾種不同的模式:1.腦殘粉型。這些人并不關心事件發展,只是關心偶像有沒有受到攻擊,他們對支持的偶像盲從,對一切攻擊(包括確鑿的證據在內)都進行激烈的反抗。2.理性分析型。這一類粉絲最初態度并不明確,只是被事件吸引,通過觀察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并選擇支持的對象。筆者認為,對于理性分析型的粉絲來說,他們對于韓寒的支持,是由于事件本身的結果所決定的。
(2)方舟子的堅定支持者(倒韓派):方舟子的粉絲中也存在上述所說的腦殘粉類型,這些人很多從方舟子出道就開始追隨,他們也是方舟子學術打假生涯的見證者。這些人本身對于方舟子有一種英雄情結,這也跟方舟子一直以來的行事方式和所標榜的價值觀有關。因此,在進行判斷和決策的時候他們并不能擺脫這種英雄情結對他們所產生的影響。
2、由于意見領袖沖突所引發的群體態度轉變
圍繞粉絲態度的變化,可以對事件的發展進行梳理,會發現事件的主線是一個“質疑——回應——質疑——回應……”如此循環往復,最后不了了之的螺旋式向下發展的過程。
從事件結果上來看,理性分析型的粉絲很多選擇了韓寒,這主要是因為對于代筆的質疑始終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這就使最初支持方舟子的人也出現懷疑。到事件后期的時候,方舟子不再就代筆事件發表看法,轉而去質疑韓寒的身高,事件進入垃圾時間。
對于韓寒和方舟子的粉絲而言,他們早都熟知他們所追隨的人的經歷。對于狂熱的支持者來說,已經被加上了各種修飾的偶像的經歷在各種媒體上的傳播,使韓寒和方舟子從一文不名變成意見領袖。
由于韓寒和方舟子所標榜的價值觀和標簽有所差異,所以他們的粉絲群體也有所不同。事件的爆發讓兩個群體共同聚焦于一個議題。表面上是方舟子對于韓寒是否有代筆提出質疑,并不停地進行論證,而從群體這個角度來看,實際上這次論戰引起的,是兩個群體在價值觀層面的沖突。
劉易斯·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中提出:“沖突是有關價值,對稀有地位的要求、權利和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以至傷害對方。”并且他也認為:“沖突絕不僅是一種破壞社會穩定與整合,單純引起變遷過程的因素,沖突對于社會團結、一致、整合同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科塞指出,一定的社會沖突有助于消除成員之間非基本利益的沖突,從而使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協調一致、更穩定。但是,這種沖突不能涉及到成員之間基本的、核心的價值觀念,否則沖突不僅不會使群體團結,反而會摧毀群體。從群體的內部結構來看,結構松散的群體和開放的社會允許沖突存在。群體成員不需要全部人格的投入,只需要部分人格的參與,那么沖突的爆發能夠消除成員之間的緊張感,從而形成“保護層”。而剛性體系和集權主義社會則不允許沖突的存在,脆弱的社會體系因為缺乏調試手段,往往會在沖突之中造成巨大損害④。從事件群體的角度來看,這次事件實際上給了微博上的受眾群體一次重新認識偶像,并且趨于理性的機會。
在微博平臺上,兩位意見領袖的粉絲群體在這次事件中態度發生的轉變是顯而易見,并且引人思考的。在事件初期,兩派粉絲群體中的“腦殘粉”由于出于對偶像的保護,首先活躍起來,不斷尋找有利于自己偶像的證據,并且同時尋找不利于對方偶像的證據。當不利于己方的證據出現時,一些人則停下來進行思考,質疑證據是否成立,最后變成了態度中立的旁觀者。最后這些人意識到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只是媒介塑造的產物。這個由兩個意見領袖之間發生的沖突,引發了一些受眾對于“意見領袖”本質的思考。
結語
在微博最初誕生之時,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點以及其對于信息更有效的傳播方式,它的出現曾經被認為使草根的話語權得到了放大。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人們發現,雖然草根的話語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基于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與社會地位,既有意見領袖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成為意見領袖。同時,微博傳播對于既有媒體的依附更鞏固了既有意見領袖的權威地位;在此基礎上,微博上的意見領袖使得微博對傳統媒體進行信息上的反哺,但整個媒體系統中的話語仍歸屬于既有意見領袖。故而,微博中意見領袖的形成機制非但沒有使既有意見領袖失去話語權,反倒更加強了其話語權。⑤
筆者認為這次事件,為對于微博平臺上的意見領袖研究提供了一個更新的角度。由于微博平臺的既有特點,微博上意見領袖之間的論戰和沖突會比在其他任何平臺上的論戰更為直觀和真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言堂狀況的出現。這就使沖突雙方的粉絲有更多機會查看雙方的觀點,減弱了群體情緒的影響,從而得到了理性思考的機會。□
參考文獻
①麥田,《人造韓寒:一場關于公民的鬧劇》,http://blog.sina.com.cn/s/blog
_53d349a301011xtb.html?tj=1,2012-1-15
②韓寒,《小破文章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
102e02q.html.2012-1-16
③左志堅,《從韓寒到方舟子:兩代網絡“意見領袖”泡沫的產生與未來》,http://www.china30s.com/?p=2877,2012-2-6
④曹芝維,《社會沖突:群體凝聚與團結的整合器——評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J].《商業文化》,2011(6)
⑤桑亮、許正林,《微博意見領袖的形成機制及其影響》[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3)
(作者:成都理工大學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