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利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興起了一批以微博、微信、手機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它們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威脅。與此同時,傳統媒體還面臨著各兄弟媒體的競爭。在此背景下,《武漢晚報》以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報網融合來應對挑戰,
【關鍵詞】《武漢晚報》 改版 @新聞版 @微故事版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大眾傳媒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那種單向的、信息由少數人向大多數人傳播的“精英模式”已經徹底改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和WIFI的逐漸普及、手機等移動通訊設備的功能一體化和智能化,“微博”、“微信”等新的即時傳播手段不斷更新,整個社會正在迎來一場新的科技變革。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著現今的媒介生態環境。受眾被各種媒體包圍,可選擇性大大增強。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受眾群正在逐漸流失。在“傳媒戰國時代”,傳統媒體既然不可能完全從新媒體手中“搶奪讀者”,就不妨走一條和網絡融合的新道路,把讀者引入到辦報的軌道。在這種新背景下,《武漢晚報》2012年7月9日通過改版,新增的@新聞和@微故事兩個板塊,越來越受到受眾的喜愛。本文以此次改版為例,探討報紙與網絡的融合之道。
一、新媒介生態環境下報紙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時代報紙受到沖擊
過去大多數人習慣于從報紙上獲知信息以滿足個人需求,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使用手機、電腦或者其他信息接收終端,隨時隨地了解和發布最新信息,如:微博、微信、及各大網站的首頁都會及時更新和上傳最新信息,利用動態滾動、設置超鏈接,圖文并茂的方式,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易達到“吸睛”效果。
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方式上,信息容量容易受到版面的影響,周報更是會受到周期限制,傳播的范圍受發行地的地理空間約束等等。而網絡媒體則不同,形式更生動、富有變化,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容量大,而且能隨時隨地的將信息傳遞出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報紙的受眾大量流失,甚至出現“報紙消亡論”等說法。
2、面臨兄弟媒體的競爭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報紙這種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媒介形態始終都回避不了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中一條鐵的定律。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報紙除了要與新媒體爭搶受眾,還要面臨同各兄弟媒體展開激烈的競爭,保證自己的讀者群不流失。在這種內憂外患、四面夾擊的局面下,報紙的生存發展之路充滿了艱辛。現今報紙間的競爭更多的體現在對于信息的快速捕獲上,在同等情況下,各家紙媒面對的都是同一個新聞事件,記者同一時間到達現場、通訊員把通稿統一傳給了各家報社,競爭對手的報紙在當天報道了,并且還是花大氣力策劃、組稿,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而在自家報紙上卻看不到相關的信息內容,那么此種情況下,報紙就可能陷入被動的境地。
二、以改版尋求突圍
2012年可謂中國報紙的“改版年”。密集的改版熱,實際上是近十年來中國報業尋求戰略突圍的集中體現。《武漢晚報》也加入到改版的熱潮中,試圖通過改版增強生機、活力和創造力。
《武漢晚報》2012年7月9日改版,改版后的《武漢晚報》將“好看”、“好玩”、“好用”作為自己的辦報目標,在報紙品相和內核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報紙品相上的變化主要是:版面設計板塊化、字體字號趨于規范、頭版更搶眼、增設生活味更濃的新版面、注重圖片語言;報紙內核的變化集中表現在:理念的變化、辦報目標的變化、采寫意識的變化,強調策劃先導。
為應對新媒體的挑戰,改版后的《武漢晚報》在全國率先開設了《@新聞·市民記者》和《@新聞·微故事》兩個信息分別來源于網絡和微博的專版。《武漢晚報》的官方微博雖然起步不算早,卻率先讓微博以“微故事”新聞版的形式在報紙上大批量的落地。2011年春節休刊期間,《武漢晚報》利用官方微博發起了“走基層,春節微故事”活動,被廣大網友譽為“《武漢晚報》在春節期間辦了一張不開印刷機的報紙”。受此啟發,2012年2月9日,“微故事”新聞專版正式創立,成為國內第一批“微博新聞”的“落地平臺”。《@新聞·微故事》主要是從微博的海量信息中發現好看好玩的新聞信息,由記者進行核實補充采訪完成;2012年3月22日,《武漢晚報》以旗下漢網論壇中一批活躍的網友為基礎,充分利用網絡和微博發布自采的新聞,與漢網聯手,組建了“市民記者團”,并在報網分別開辟了“市民記者”新聞專版。
三、新媒體時代下的報網融合
1、網民提供新聞線索,紙媒核實并挖掘,推進問題的解決
新媒體時代,過去那種由傳統媒體壟斷信息、單向傳播的格局已被徹底打破,被一種更具公平、民主、平等、互動的雙向傳播模式所取代。讀者利用網絡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報道中來,不僅是紙媒利用新媒體迎合讀者的方式,也是傳統媒體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表現。
報紙作為專業的大眾傳播媒介,擁有一整套采、寫、編、發的嚴格流程,并擁有一批專業、精良的采編人員,準入門檻較高。與之相比,網絡傳播平臺的“無門檻”形式滿足了熱愛新聞的普通群眾的好奇心和成就感,無論你在本土還是國外,無論你是職員、的哥、工人、學生……,只要有一顆關注生活的心、一雙善于發現的眼,只要愿意通過文字、圖片、視頻與大家分享發現與感受就可以參與,操作簡單、效果明顯。
《武漢晚報》@新聞版采取了“市民記者在網絡上提供新聞線索,本報記者進行核實和挖掘”的形式,因其在讀者心中的信賴度和美譽度較高,《武漢晚報》擁有一批忠實的“市民記者”。受眾在網上爆料、提供新聞線索,如:2013年網友在網上爆料江漢路一做生意的小攤販將礦泉水免費給拾荒太婆喝、自來水管的漏水、公交站牌的錯誤標識、地鐵上的不文明現象等,“專職記者”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核實和挖掘,最大可能促成事件的落實和解決。
2、紙媒利用微博跟進事件,合力報道擴大關注度
現今,網絡已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都有權利借助這個平臺發布文字信息、圖片或視頻,越來越多的人用微博“直播”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心聲。它已成為人們每天瀏覽信息和發布信息的重要平臺。因此,報紙如何利用好網絡,與其互利共生,可以說關系到紙媒的生死存亡。新媒體已成為龐大的信息源,從新媒體中獲取信息,再輔以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專業關照,共同作用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2012年2月9日,《武漢晚報》“微故事”新聞專版正式創立,成為國內第一批“微博新聞”的“落地平臺”。@微故事版的內容取材于微博,以“網友微博+記者采訪”為表現形式。
以《武漢晚報》@“微故事”版對環衛工的報道為例。2012年1月13日,新浪微博網友爆料:這個婆婆每天都會來清掃門前的道路,人很好,天氣越來越冷,老人很可憐,今天安排服務員給她送了一杯水,她卻說,最大的愿望是能有間休息室歇歇腳。記者立馬實地探訪了她的工作地點,通過與其交流,了解了相關情況。報道刊出后,引發高度關注。江堤街兩社區和眾多商戶達成一致,設立環衛工熱水點。《武漢晚報》于2012年10月26日環衛節前后,曾經發出“幫環衛工熱碗飯倒杯熱水”系列報道,引來眾多商家響應,為諸多環衛工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報紙與網絡的融合,擴大了新聞的報道價值。
結語
在新聞傳播格局發生變革的年代,《武漢晚報》以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報網融合來應對挑戰。盡管網上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有時甚至還有依托網絡謀取商業利益的網絡推手,但報網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不意味著誰將取代誰,它以共存共榮為前提,互相彌補不足。□
參考文獻
①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②常凌褕,《微博開啟全民寫作時代》[J].《現代視聽》,2010(1)
③朱紅巖,《“全民記者”與社會責任》[J].《黑河學院學報》,2011(6)
④肖明成,《@時代說奧運——武漢晚報倫敦奧運報道特色解剖》[J].《新聞前哨》,2012(11):46-48
⑤劉義昆,《“市民記者”概念再辨析——與吳廷俊教授商榷》[J].《當代傳播》,2013(9):130-134
⑥何辰,《全媒體時代報紙與網絡的融合——以<武漢晚報>@新聞版為例》[J].《新聞世界》,2013(2):44-45
⑦宋永鴻,《紙媒求變:以表現力為支撐、創新力做先導——記〈武漢晚報〉改版中的創新與先導》[J].《中國記者》,2013(7):19-21
⑧翟蘭蘭、黃建,《自媒體時代新聞的新源泉——以武漢晚報〈微故事〉專欄為例》[J].《新聞前哨》,2013(5):82-83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