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關鍵詞〕 專業成長;教育觀念;育人觀;人才觀;學生
觀;成長觀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26—01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課改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專業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化本質上是個體成長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和增長專業能力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指導著教育實踐,影響著教育質量,也影響著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因此,從專業化視角審視自我教育觀念,這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要特別重視的問題。
一、審視自我的育人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使一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為此,教師應樹立“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育人觀?!敖逃闯砷L”,學校和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每個學生積極自主地學習,主動全面地發展,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是每個教師的教育理想,為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應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
二、審視自我的人才觀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潛質,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和發展空間,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諦?!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樹立人人成才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社會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各級各類的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需要教師樹立多樣化的人才觀,以“不以成績論英雄”的平和心態,科學地引領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就獲得享用一輩子的知識技能,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促進自我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也才能適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人才的現實要求。
三、審視自我的學生觀
學生的成長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教育過程都必須建立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學生雖是受教育者,但并非裝填知識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的人,是存在差異、富有個性的個體,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服務”, 樹立“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獨立的、各有個性”的學生觀及“處在發展中”的學生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苯處熞獜慕虝W生學習出發,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善用不同的科學方法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同時,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是非觀念尚未完全形成,認知水平有待提高,難免會犯錯誤或存在缺點。教師對于他們身心發展的不足和思想行為的錯誤,應采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給予積極的教育引導,使他們“經一事,長一智”,通過教育獲得新的發展。
四、審視自我的成長觀
教師專業化的形成,需要其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的成長觀。有人說從教的人易受以往經驗的羈絆,即便剛參加工作的教師,也慣于按自己受教育時的印象來考慮問題,并且傳統經驗越豐富越難以改變觀念,但傳統的做法已不能夠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從“教書匠”的角色中擺脫出來,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角色意識,向“科研型”教師發展,要在研究中成長,以研究者的視角和心態對待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就像醫生那樣分析病情,研究病例,及時對癥下藥醫治病人一樣成為教育和研究的主體。有了這種主體意識,教師在實踐、探索、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專業能力會逐步提升,并逐漸養成理論學習和反思實踐的習慣,使日常教學、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融為一體,變學習研究為常態,逐步形成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的生活方式。教師以這種方式和研究者的精神對待教育,更易進入教學和研究相輔相成的良性教育狀態,使得教育有了不可替代性,既增強了教師的專業性,實現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又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師生共同獲得進步。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