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玲
〔關鍵詞〕 班主任;學生;獨立人格;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34—01
何謂“人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個人的行為、心理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人格人皆有之,但人格的高低、人格是否健全、是否獨立對一個人素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獨立人格要求人必須自主、自立、自尊、自強,不依附于他人。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有獨立人格就沒有責任感,就沒有個性,就培養不出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一個民族是很難得到生存和發展的。
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更新教育思想,即改變傳統教育思想中的教師觀、學生觀和人才觀等,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時代對教師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淡化教師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在教育過程中首先就應該淡化傳統教育下強烈的教師主體意識,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許多事情就是這樣,教師替學生想得周全,學生就會想不周全,教師事事都管,學生就會習慣于被管而失去獨立性。在校園中,我們不難看到這類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目標缺失和目標模糊的問題;生活中相對缺乏獨立處事的能力,遇事往往依賴于外界幫助。這些都是獨立人格特點缺乏的表現,也是傳統教育的悲哀。如果不想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心理的殘疾者,班主任就應以民主的方式來管理班級,著力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互相激發,使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同時班主任也應盡量安排一些能充分顯示學生智力、道德、意志力的活動,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表現自我的舞臺。
二、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雖然許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但絕不能因此而抹殺學生的個性。在諸多相似背后,他們身上存在著更多的差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p>
因此,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的教育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并以“個性充分的自由的發展”為目的,承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善于發現個性,研究個性,反對教育的整齊劃一與陳舊僵化,反對壓抑個性發展;有效地實施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點、優點和閃光點,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沒有個性的教育,則無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所以,走出標準件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的個性教育就成為必然要求了。
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學生的差異狀況表現為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水平和不同個性特長。不同發展方向的外顯指標主要是對學科或活動的喜愛程度、專注狀態,乃至對未來職業選擇的傾向性;不同發展層次水平的外顯指標主要是現有學業成績、活動能力及活動水平等;不同個性特長的外顯指標主要是學生個體表現出來的學科特長、體育特長、藝術特長、文學特長、科技發明特長和社會活動特長等。
鮮花和小草只是形態的區別,并不存在誰重誰輕的問題。沒有平等,就沒有主體性,就沒有個性,所以,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確立班集體中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觀念,在這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能以學習成績、家庭、性別、外貌等來區分學生,人人都是班級的主人,人人都充滿希望,人人都有美好的前程。其次,在班級管理中要用人所長,力求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份自己擅長的工作。我們應該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梢钥隙ǖ刂v,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教育者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
總之,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是教育價值的重要體現,是培養人才的前提。擔負培養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責任的班主任,要瞄準未來人才的特點,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作為自己工作的首要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中促使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才能面向未來。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