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莉 姜竹青
〔關鍵詞〕 積極語言;心理品質;教育方式;羅森塔爾
效應;表揚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37—01
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教育者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品質有著不同的影響。以消極語言為主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品質有著消極的影響;而以積極語言為主的教育方式則可以激發學生的良好情緒,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
所謂積極語言,是指肯定、贊賞、鼓勵、理解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語言等。小學生具有向師性,自我概念還未完全建立,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期望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小學對學生進行完一般能力測驗之后,隨機選出一些學生,并對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前途遠大。半年之后,當羅森塔爾重新來到這所學校時,發現那些他當初隨機選出來的學生果然在各方面都進步很大。羅森塔爾認為,正是他向老師們宣傳這些學生有潛力,老師有意無意中對這些學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期待,而這種積極的期待則將這些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這就是教育學上有名的教師積極期待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教育者在和學生交往的過程中使用肯定、贊賞、鼓勵、理解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語言、眼神及動作等,能讓學生產生愉快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品質。相反,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教育者過多運用消極語言,如,嘲諷侮辱性語言、抱怨打擊性語言與懲罰性語言等,會令學生感到厭煩,產生不愉快情緒,導致學生消極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過于關注自己的缺點,個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產生無力感,會使學生在以后的求學過程中畏懼退縮甚至放棄學業,教育者所期待的行為不但不會強化,反而會減弱。
表揚對改善學生的行為極為有效。因此,教師應重視運用各種表揚性語言激勵學生,對他們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賞,但分寸要恰當,要說真話,不虛偽,學生最喜歡聽到的話是 “我相信你”,而并非“你最棒”。
沒有批評與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運用積極語言并不是說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指出、不批評,而是怎樣指出和批評。批評不是簡單地指責,而是要有建設性、激勵性,要有助于學生強化已有的進步,體驗已有的成功,明確努力的方向。如,某班語文期中考試成績揭曉。基礎字詞部分滿分是30分,全班50人中只有3名學生全對,7名學生得分在10分以下。語文老師鐵青著臉走進教室,大聲說道:“強調了多少次的字詞,你們還是一錯再錯,只有3個人全對。讓你們抄寫那么多次,還是記不住!我真想不通,你們怎么那么笨!看來是白抄了,抄五遍記不住,以后一個生詞罰抄十遍。” (消極語言)
老師話音剛落,幾個學生就瞪著她,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幾名成績優異的學生無奈地嘆了口氣。
換成用積極語言反饋如下:
“這次測驗,大部分同學基本掌握了字詞,同時也有一些同學部分字詞沒掌握。”(先肯定學生正向行為,再指出問題。)“下次你們試著多寫多練,也許會改進。”(討論未來能做的事。)“失分較多的同學,要認真總結并找到原因,只要經常復習,不斷鞏固,多下功夫,一定會有進步的!”(明確努力的方向,更多是讓學生去關注“我通過努力是可以變好的”。)
聽到教師這樣具體、明確、積極的語言反饋,學生容易對考試結果進行內部歸因,檢查自己的努力程度、學習方法等,容易激勵學生付出最大努力去改進。反之,學生容易對考試結果進行運氣、環境、同學影響、教師態度等外部歸因,并有可能放棄努力。
由此可見,如果教師用消極的語言批評學生,不但難以取得效果,而且還會引起學生反感。如果能用積極性、建設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學生會更愿意去改進。要想使師生的對話有效,教育有效,就要從改變教師的語言做起。教師應避免運用消極語言,要善于運用積極語言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