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素敏


2003年,摩托羅拉公司在北京設立北亞地區總部。
彼時,北京正深陷非典疫情,招商無疑受阻。這個通訊業巨頭的到來,讓市領導大為振奮,時任北京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李昭、副主任周河專程登門,為其頒發地區總部認定證書。
同年,世界最大的多元化服務性公司通用電氣、全球第二大消費用品制造商聯合利華等多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落戶上海,上海市委書記、市長等政府官員親自為其頒發證書。
這一年被輿論視為中國“總部經濟元年”。
此后的十年間,京滬兩地都在為吸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而努力,官員的誠懇姿態只是一個縮影。從優惠政策的密集出臺,到總部集聚區的傾力打造,中國兩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在“總部經濟”熱潮中,始終處于“巔峰”。
政策的牽引力吸附力
對企業總部的直接競爭,是從京滬兩市政府文件開始的。
1999年1月29日,北京率先出臺了《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若干規定》,對在北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給予返還或免征所得稅,優先提供建設用地以及水、電、氣、熱、通信等公共設施,為跨國公司高級職員中的中國公民優先辦理5年因私護照,為外方高級管理人員家屬提供生活、工作幫助等等經濟、政策關照。
在當時看來,可謂重視有加、率先突破。不過,這只是起點。
隨后的200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鼓勵外國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2003年3月1日,《暫行規定》實施細則出臺,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認定范圍和條件較北京更為寬泛,同時對外匯資金管理、稅收優惠、人員流動等方面提供的便利程度更大。
上海曾享有“遠東第一都市”盛譽,本身具有跨國企業的歷史基因。這份文件的出臺,對北京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2003年,原本在北京設立投資性公司總部的世界500強企業汽巴精化,變更了注冊地,于8月份將地區總部從北京遷移到上海,原因也簡單:“地區總部享受到的優惠比投資性公司多”,時任汽巴精化(中國)有限公司區域總裁郭若鵬當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坦言。
據本刊記者了解,上海這份文件出臺后,持“離京入滬”想法的跨國公司并非汽巴精化一家。“實體性的地區總部進來后,起到了示范作用,對其他跨國公司是一個積極的影響。”研究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與北京占據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的優勢相比,當時上海更為雄厚的產業基礎、更顯公平的市場秩序和鼓勵政策的“利好”等因素,使得北京失去了部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者僅得到“政策性總部”。
根據商務部網站及其他公開數據,截至2003年底,上海擁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6家,北京為24家。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差距進一步拉大,前者445家,后者142家,上海的數量是北京的3.13倍。
“北京、上海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認定標準不同,純粹的數字比較并無意義。”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而記者發現,直到2014年,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認定的數字目標,仍是寫在兩地商務工作報告中的內容。
2004年2月,商務部頒布了《關于外商投資舉辦投資性公司的規定》,首次對投資性公司認定為地區總部作了規范:注冊資本達到1億美元,并有兩個以上研發中心的投資性公司,可向商務部申請認定地區總部。同年11月17日,商務部修訂《關于外商投資舉辦投資性公司的規定》,對研發中心數量不作要求,并擴大了其經營業務范圍。這一標準被北京執行到2009年。
上海則在實際的認定工作中突破了商務部的規定。2008年7月7日《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規定》(滬府發[2008]28號)取代2002年的《暫行規定》,同年12月《規定》若干實施意見公布,放寬了地區總部的認定條件,并對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直接開出現金回報:新注冊及新遷入的,以投資性公司形式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給予500萬元人民幣開辦資助,其他現金補助和獎勵還包括租房、購建房補貼。對年營業額首次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性公司、首次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管理性公司地區總部,分別給予1000萬元人民幣和500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獎勵。
在北京,自1999年發布《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若干規定》之后,等到第二個相關政策出臺,已是10年以后。
不過,2009年北京的《關于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及《實施辦法》,比上海當時給出的條件顯得更全面:新注冊或新遷入北京的地區總部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補助,一次性增資達到規定檔次的按標準補助累計不超過1000萬元的差額;對營業收入首次達到1億元、5億元、10億元及以上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分別給予100萬元、500萬元、1000萬元的一次性資金獎勵;對地區總部及其設立的研發中心自建或購買辦公用房的給予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幣的一次性補助,對租用辦公用房的,連續三年給予租金補助;同時還規定對地區總部1位主要負責人以市政府名義給予獎勵,等等。
政策優惠的效果是明顯的。北京市商務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2家,超過歷年累計認定總量的三分之一。同時北京擁有26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僅次于東京和巴黎,成為第三大500強全球總部之都。這讓上海難以望其項背---2013年,北京以48家500強企業總部首次超越東京,問鼎全球,而此時,上海的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為8家。
在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上海對企業能級的要求,也體現在了政策條例中。2011年,修訂版的《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規定》及隨后的《實施意見》取代滬府發[2008]28號《規定》,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提升能級的資助和對投資性公司地區總部整合股權的資助。endprint
對“總部經濟”的另一重要力量---內資企業總部資源,由于眾多央企在北京等原因,北京優勢顯得比上海更明確一些。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主任盧彥在《2011年北京商務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吸引國內有實力的民營商貿企業來京投資和設立地區總部”。2013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總部企業在京發展的工作意見》,將在京中央企業、市屬國有企業、民營總部企業,以及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金融總部企業,統籌納入發展促進范圍之內。
來自北京市商務委的最新消息說,2014年,北京還將增加約15家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以及約20家新引進民營企業總部。
“總部”效應
從1999年到2013年,北京、上海為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各自殫精竭慮。而與政府亮起的一路政策綠燈相比,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對城市帶來的回報是否同樣誘人?
“北京總部企業以占全市0.4%的單位數、25%左右的就業人數、40%左右的能源消耗,創造了全市近一半的增加值,實現了全市近六成的收入和稅收。”2013年,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總部經濟發展處公布的這組數據顯示,“總部經濟已經成為推動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商務委的數據則顯示,2011年上海納稅百強企業中,有9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中包括IBM、歐萊雅、飛利浦、小松、卡夫、資生堂等。
較大的政策和財政資金投入,目標首先是以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來增加稅收和財政收入。
根據趙弘對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效應的研究,稅收貢獻只是其中之一,且在經濟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這一作用重要性也在減弱。
他說,“跨國公司的進入,給區域帶來了創新機制,這種機制包括高端人才的培養和流動、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擴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形成。”
同樣作為“總部經濟”的重要力量,內資企業總部為何長期不夠被重視?趙弘認為,這是因為,前20年國內企業發展剛剛起步,規模較小,同時互聯網技術沒有充分普及,國內企業總部---制造分離成本很高,少有總部遷移案例。
而2013年,北京在鼓勵政策上將內外資企業統一起來,“是把吸引企業總部提到總部經濟的戰略高度上,和單純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內涵不一樣,總部的范疇、地位、作用也不一樣”。趙弘說,不同類型的企業總部對城市起到勞動就業、消費帶動、稅收貢獻、產業乘數、社會資本等效應,后者為企業提供發展要素,“兩者是一種雙贏”。
國際比對
2014年2月,北京市商務委宣布:北京已擁有48家全球500強企業總部,首次超越東京,問鼎全球。
就本刊記者采訪搜集到的信息而言,從全球范圍來看,作為中國“總部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北京、上海與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相比,還是存在差距。
首先是數量。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經貿研究所副研究員彭羽在《總部經濟發展之路》一文中指出,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統計,2012年已有約4200家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了地區總部。上海作為國內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的城市,2013年底這一數量不足500家。
第二是我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跨國指數”不高。所謂“跨國指數”,是指一個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這代表其海外擴張能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指數可以達到60%以上,我們的只有百分之十幾。”趙弘說。
第三是創新能力還不強。以北京為例,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多是以央企為主,這類企業的發展能力多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壟斷,未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政策紅利會減少,真正的創新能力不足將成為發展的最大障礙。
第四是我國的許多跨國公司還缺乏核心產品與核心品牌。
此外,盡管在吸引企業總部的經濟、政策優惠上,北京、上海不遺余力,但投資軟環境上---比如商務服務質量、法律制度、政府工作效率等---也是影響企業總部落戶的因素。趙弘說,從企業總部數量、規模、質量方面,京滬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趕。
城內逐鹿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穩居第一能級城市,總部經濟發展引領全國。”趙弘主編的《中國總部經濟發展報告(2012~2013)》結果顯示,在對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名中,從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開放程度六大方面50多個指標評價,4個一線城市連續8年位列前四。
而優質企業總部資源有限,各個城市對“總部經濟”的發展熱情不斷升溫,除了與新加坡、東京等城市開展搶奪之外,實力接近的4個一線城市之間,甚至一個城市不同區域之間,也開始了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與外埠企業總部的爭奪。
北京市商務委2013年公布第一批總部經濟和商務服務業集聚區名單,包括8個園區構成的“總部經濟集聚區”、 4個“總部經濟發展新區”以及6個“商務服務業集聚區”;
上海在2006年4月,總部經濟促進中心曾經發布首張總部經濟地圖,圈定了16家將予以重點扶持的總部經濟基地;
廣州擁有環市東CBD、天河北-體育中心商務區、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等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相對成熟的三大總部經濟板塊;
深圳目前重點打造的總部經濟區,包括福田中心區、后海中心區、留仙洞片區、深圳灣高新區和龍華核心區等五大區域。
被授予“北京市總部經濟發展新區”稱號的4個園區均位于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具有明確規劃和發展總部經濟的明確產業定位”。但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看來,“規劃和定位很難被嚴格遵守”。各區域之間的競爭容易陷入無序的尷尬中。
“有些總部經濟集聚區本身的商務資源有限,為了吸引跨國公司或者國內大中型企業總部,采取給予優惠政策或者政府補貼的形式發展總部經濟,其結果往往造成一座城市內部總部經濟在小范圍城區內的集聚,而在整個市區范圍內相對分散的局面,形成各個集聚區在功能層次上的同構性,失去總部經濟集聚區建設的應有意義。” 上海社科院學科科研處處長李安方在《上海總部經濟聚集區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一文中說。
陳秀山認為,“政府要做的是給企業一些引導,對招商作一些有限的調節,但不可能完全干預。”
而對于各城市之間,盡管因為特色不同,吸引企業總部的產業類型有別,但在城市轉型、產業升級的發展需求之下,對優質企業總部資源的爭奪只會愈演愈烈。
學界呼吁,城市對總部經濟要開展差異化競爭。而北上廣深則被賦予趟出“差異化之路”的重要使命。endprint